2008年,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待了24年后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常春藤盟校。他认为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也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这篇文章超出了他的预期,几周之内就超过了10万次的阅读量。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DisadvantageofanElite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策划人&译者简介林杰,16岁赴美留学,获得康奈大学工程学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为了坚持追随自己的热爱,投身教育事业,曾担任康奈尔大学校友面世招生官,并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录取、教学及管理工作,同时担任击剑教练。林老师目前从事中美教育交流工作,专注中美留学和国际学校的办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教育是功利性的,博雅教育才是纯粹的以学到知识为目的的真正的教育,在上高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很需要这样的教育的,只不过那时候没有条件,也不知道它是有专门的名字叫博雅教育,那个时候常常是老师点燃了我对知识的兴趣,但现实里高考的KPI让我没办法和时间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所以当时我就很向往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环境让我可以纯粹以好奇心驱动,不以高考或者其他为目的的学习,也就是书里所说的博雅教育。...
大概总结几点:1、如果追求素质教育,那很容易走向金钱资本的比拼,比如贵族运动和乐器、游学,花钱越多越高级。2、大学是自我探索的最好机会,但不是最后一次机会,一般来说35岁之前都还可以积极探索,不过年纪越大试错成本也相对越高,所以作为父母需要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充分的尝试机会,像提到的名校毕业的人,只想开一个容纳30人的小餐馆,可实际操作下去发现实在难以经营(这里面提到父母本意是花费大力气给孩子打造了一个安身利器,可孩子最后砸了去重新来过),另外也有很多高知分子学成的梦想是开家书店或者咖啡馆,如果在小孩阶段就...
所以,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诸如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高端医院的掌门人、参议员、CEO或者大学校长。每年从精英大学进入大公司或者体制内的毕业生,无组织能力,无主动性,甚至无法建立秩序,不学无术,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征。...
首先,美国不是铺天盖地的“快乐”教育。从书里的表述可以看出,大家也在疯狂卷。当经济下行,大家都会更卷学历,因为这个存在有一点点意义和价值了,也因为这个比“好奇心”“幸福感”更好量化。事物总是有两面性。...
首先,美国不是铺天盖地的“快乐”教育。从书里的表述可以看出,大家也在疯狂卷。当经济下行,大家都会更卷学历,因为这个存在有一点点意义和价值了,也因为这个比“好奇心”“幸福感”更好量化。事物总是有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