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因被控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败坏青年而被传讯。他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进行了著名的申辩,但最终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对于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有着重要贡献。
本书共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注释,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这个古代经典文本背景知识的总体概念。第三部分则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进行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这一部分尤其重要,因为它探讨了中国学者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
译者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如果说耶稣之死是邪恶与正义的战争,那么苏格拉底之死就是愚蠢与智慧的战争。苏格拉底在进行一番表达真实自我的申辩后,被众人投票有罪。愚蠢杀死了苏格拉底,但是智慧战胜了愚蠢。愚蠢杀死了苏格拉底,但是智慧战胜了愚蠢。...
最后一章是作者对申辩词的理解、补充,完全是作者恣意发挥,但是章节跟第二部分完全一模一样,只不过内容上不在是苏格拉底的辩词,而是针对辩词,作者对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这本书是苏格拉底慷慨就义之前的最后一遍申诉演讲稿,也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引发思考的同时也觉得厚重。...
也许苏格拉底回答不了生的问题,所以选择了死。选择死亡是勇气,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甚至是正确,因为他的对立面字字句句逼迫他妥协,逼迫他苟且偷生,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是错误,那么他是否得出了生是错误死是正确的结论?...
...
他审查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政治家、诗人、工人、演说家,但是没有一个人能驳倒他,他认为这些人都是自以为智慧的无知者,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三位起诉人便是其中代表,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只是遵循神谕,而记恨者则是爱面子且急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