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保罗·索鲁再次来到中国旅行。他游览了北京、上海等繁华城市,也到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边陲地区。他与中国各种人交谈,包括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以及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等。保罗以犀利幽默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旅行经历,但也以冷静、理智的目光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格,了解了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这本书记录了作者长达一年的深度旅行,途中经过了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全方位观察了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在这本书中,保罗记录了80年代激荡传奇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化。通过作者冷静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和时代变迁。该书获得了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并影响了一代旅行作家。如果你想在家中品味旅行的乐趣,保罗·索鲁是你最理想的伴侣。
保罗·索鲁(PaulTheroux,1941—)美国知名旅行作家、小说家。1963年大学毕业后,到非洲马拉维、乌干达做老师。1968年,在新加坡大学任教。1970年代初,和家人移居英国。现定居美国,并仍四处旅行。保罗·索鲁著作颇丰,火车旅行文学更是久负盛名,曾荣获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代表作有《火车大巴扎》《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英国环岛之旅》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
第五段第一行末尾蹦出一个方小姐,应该是笔误吧?虽然作者的描述并不太有趣,且流水账式的描述充满了批判,但却很真实。断断续续几个月读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80年代。没想到的是,原来那个时候拉萨、云南就很嬉皮了。...
1986年的世界,切尔诺贝利出事了。1986年的中国,全民换外汇,全民随地吐痰,大家都认为老外好骗。北京在建高楼,饭局上的知识分子向往西方;上海嘈杂得像纽约,人民公园的英语角很热闹,谢希德还是复旦的校长;...
他好像看不上一切,又讽刺挖苦所有。一路上除了想做隐形人就是在表面上努力保持礼貌的微笑,内心却已经把身边的人事物都反复阴阳了一万遍。比如开篇就引用的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话:如果可以当天来回,我并不介意去中国看看。...
而乘坐火车那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唯一的可选方案。第一次搭乘长途火车是在初二暑假,父亲单位同事攒了一个小旅行团队,因为发水绕道,三天四夜,从北京一下子扎到贵阳。想看一个美国人眼中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么读这本书,书里有熟悉的与记忆中重合的中国,有已经消失的过往,有仍然延续着当年的现在,也有陌生的来自外人的赞扬、批评和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