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合,提出一个新理论典范,用以解释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该理论典范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并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从“想象的共同体”作者阐述民族主义如何逐步从美洲、欧洲、亚非等地扩散,成为重要的历史过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本书以对抗欧洲中心主义、运用非欧洲语言材料的民族主义历史比较研究为目的。偏好探讨小国民族主义,通过提出「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对被广为宣传的「自古以来的」民族主义做出批判性评价。在这样的论述背景下,作者认为自己以「哥白尼精神」的方向,提出共同体是想象的产物,亦即是民族主义产生了民族,而非相反。...
俄罗斯,奥斯曼,以及中国,是第三批官方民族主义,与此同时,官方与民间也在不断想象前期的民族主义运动,来塑造自己的制度和行为。二战之后全球殖民地解放,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形成混合以上三种的民族主义,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录音机和电视,也让民族主义更接地气,使得不识字的群体参与其中,释放出巨大的威力。...
然而,即使最富于救世主精神的民族主义者也不会像这些基督徒一样地梦想有朝一日,全人类都会成为他们民族的一员。我又问他黄衫军的领袖阿披实怎么样。他说,这是个“福建人”,狡诈懒惰,是个机会主义者,对人不善,等等。...
对于这本书,我比较深的几点感受如下:第一,印刷术和出版业对民族主义的推动作用。之前读过讲述北宋华夏观念形成的《肇造区夏》,该书作者基于本书的观点,提出北宋时期印刷术的普及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在这个阶层的主导下,『华夏』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今日点开她的朋友圈,更是大吃一惊。朋友圈的内容、文案、p图风格简直是“中国女大学生”的样板,甚至能让我忘记她的的确确是一位越南友人。如果她是通过大众文化来习得普通话,了解中国,这也不难解释她为何能够在话语模式上以假乱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