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ometv上认识的了一位越南女生,当时匹配到她第一感觉就是:普通话怎么讲的这么好。这让我很好奇,于是我开始和她聊天,并问她一些黑话和网络用语,结果她都能对答如流。每当夸她普通话讲得好,她总是谦虚的回答:“没有没有”,完全掌握到了国人谦卑的精髓。我不禁想,如果不是因为她的ip地址,她的语言水平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她告诉我她一直很希望来到中国大陆交流学习,如今她终于如愿以偿,在新学期成为了广西某高校的交换生。今天我点开她的朋友圈,才更加惊讶不已。她的朋友圈内容、文案、照片风格简直就是“中国女大学生”的样板,真让我忘记了她的确是一位越南人。
我还记得她告诉我,她经常刷抖音(请注意是抖音而不是TikTok),也很了解中国的影视剧,甚至还问我认不认识赵丽颖。如果她是通过大众文化来学习普通话和了解中国,那么她能够在话语模式上以假乱真也就不难解释了。
这让我思考起了“身份认同”的概念。如果一个人身上只有a国的血液,但受到b国大众文化的熏陶,那么这个人究竟属于哪个国家呢?用国家范畴来定义或许太过狭隘,但这是否可以算作是另一种通过大众文化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呢?
如果我们将范畴从现代政治上的国家(state)扩大到民族上的国族(nation)或者生物上的人种(ethnic),那么我们究竟是谁呢?对了,中华民族又是什么样的民族呢?这些问题让我更加深入思考人的身份认同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