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加入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的外派汉语教师项目,前往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担任汉语教师。这使我成为该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教师。在两年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在印度交了许多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有富商,有学者,也有那些来自贫民窟的人们。我采访了30多个印度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叙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
除了在甘地分校的工作,我还在24个城市游历了,包括艾哈迈达巴德、甘地讷格尔、阿嫩德、乌代布尔、大布山、第乌、果阿、阿姆利则、斋普尔、昌迪加尔、西姆拉、达兰萨拉、孟买、科泽科德、班加罗尔、金奈、印多尔、乌贾因、德里、阿格拉、瓦拉纳西、菩提伽耶、那烂陀、拘尸那迦。在探索印度各个方面的时候,我关注了教育、贫富差距、宗教以及民族、种姓制度等问题。当然,我也去过德里、孟买和泰姬陵等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我曾去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考察原始佛教和玄奘西游的历史背景;参观了甘地的修道院,也看到了郑和前往的“古里国”;我还看过板球比赛,参加排灯节和洒红节等主要节日;拜了瑜伽老师,也曾在旅途中生病;我参加过四场婚礼,采访了两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我亲身经历了犯罪和暴乱;当然,街道和交通的混乱以及印度人的糊里糊涂的性格,也成为了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郭菲,男,四川乐山人,生于1981年8月,四川大学法律硕士,现就职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8月外派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从事汉语教育两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天涯文学连载纪实文学《天竺一梦》,广受关注,更名为《我的印度701天》出版。曾出版小说《蚁族救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读完本书,对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有所增进,但又感觉浅尝辄止,滋味寡淡。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学术研究的高度来要求作者对印度的论点。奇妙的是,二者的背景有诸多相似之处:从发达地区来到欠发达地区,在高校中担任短期教职(甚至都是相同的两年),作者都有心去了解异域文化和人物,想勾连本体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彼得对自己家族的回忆,郭生对郑和的追述),但在叙事和议论的技巧上,不得不说,是有明显的差距的。...
中国人去印度当老师的印度印象,大概相当于美国人何伟在华当老师的中国印象。前些时,看到网上分析为啥外国游客来华越来越少了,生活不方便是主因。靠官方邀请的零星代表团,远不能解决认知问题。要让洋人像作者一样,能自由在华深入游访,虽看出印度一堆问题,但明显也越来越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