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何在?奠定于何时?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赵鼎新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中国历史研究,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试图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拣选的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并由此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作者以形塑中国历史模型的关键时期——东周至西汉前叶为研究对象,分析此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爆发的战争如何驱动国家集权化进程,此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郡县制、科层制、强国家等特征,皆起源于这个关键时期。
在东周的尽头,一个儒法帝国冉冉升起,至今仍然笼罩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1、大历史观的回归
中国为何是所谓的儒法国家而不是简单的儒学国家?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中,为何基本历史模式始终稳固不变?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从起源出剖析中国帝制的政治基因。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
2、开辟中国历史转型的动力机制
为何中国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儒士为主导的科层制帝国?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究竟如何形成?以社会学家的视角切入历史,将战争首次提出将东周政治进程分解为三段: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霸主时期(前770—前546年)、转型期(前546—前419年)、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11年)。
1953年生1996年至2011年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长期致力于政治社会学及社会运动方面的研究。国内出版著作有《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民主的限制》《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三)中心观点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战争,正是在这类特殊的战争中所形成的竞争,促进了效率导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扩展,从而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各领域的演变提供了根本动力。...
封建化衰败导致官学制度垮台、诸子百家兴起,科层制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管理巨大疆土的能力,战争目标从称霸转向了领土扩张、战争烈度提高,利于战争的法家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民战争时期的指导哲学。“在这种新型的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接下去便是本书另一个亮点,即它对秦帝国快节奏起落做出的鞭辟入里的分析: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仍旧依赖它在长期战争中练就的科层体制和军事力量,“未建立起一套能够成为至少是国家与社会精英群体合作基础的统治性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