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亲子关系开始逐渐崩溃,常常出现争吵和纷争的场景。这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在学习、表现和态度方面都能达到很好的水平。我们不自觉地与其他孩子比较,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能超越他人,否则我们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
我们也许都想成为更好的父母,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和提升自己,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我们阅读了大量信息,但往往无法坚定自己的立场。
我们可能看到其他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能流利地说英语,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落伍了。或者看到其他孩子才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初中数学,又会觉得同龄孩子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又或者看到其他孩子画画很有创意,就开始感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画得那么幼稚。这些信息除了增加我们的焦虑,对孩子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帮助。
想真正做好家长,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快乐的学习体验,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相比较而言,报课程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也会耗费精力,而且通常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无法全面应对。相反,阅读更多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代入其中,从案例中获得启发,用理论充实自己,通过实践找到适合我们和孩子的教育之路。
我在阅读《如何做父母-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必修课》时深有感触。作者考虑到了各个方面的问题,案例和理论都非常丰富,阅读一本书就相当于上了几十个课程、看了几百个视频。
首先,在别人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共鸣。比如,和其他家长讨论自己的孩子时,我们通常会说孩子的缺点。这可能是一种谦虚,但也说明我们更关注孩子不好的一面,而很少关注他们的优点。这会导致我们对孩子的不满意感逐渐增加,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受到负面影响。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家长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而这些行为可能在我们平时并未注意到。
其次,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并时刻保持警醒。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轻松易懂的,但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只是特例,其他孩子可能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然而,一些通行的理论提醒我们通过案例反思、印证,才能改善现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这些理论是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的指导建议。例如,孩子为什么会将家长的评价定性为自己的特质,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要受到父母或看护人的评价影响。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孩子就会形成积极的认知;相反,如果父母给予消极的评价,孩子就会形成消极的认知。理论引导下,我们可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肯定评价,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最后,我们要将案例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阅读案例可以带来启发,学习理论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也不能纸上谈兵。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当我们陪孩子写作业时,发现孩子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或写得不好。以前,我们可能会愤怒批评孩子。但现在,我们可以改变说法,用肯定和积极的口吻来鼓励他们。这些原则包括使用肯定的句子,避免使用否定的词汇,使用正在进行的时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指导孩子。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舒服,也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期望。
本文只是《如何做父母-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必修课》中的一个细小部分,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和应用。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先找到问题所在,再解决问题。书中的观点非常新颖,像认知的盲点、内在的PAC、思维模式、焦虑等,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它们能够提升我们的认知。同时,书中的方法也非常实用,像认识情绪、做孩子的情绪教练、和谐的亲子沟通、批评的方法和理解孩子的困难等,从方法上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做。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但也能够获得很多收益。如果你家里有小学生,不妨阅读一下这本书,它将帮助你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业的进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