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单读本第35期《当我们重返世界》,选择在这个时间与读者见面,实在是巧妙至极。
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东方世界的我们从逼仄的疫情中蜂拥而出,中东地区又遇上伤亡惨重的“巴以冲突”,恣意享乐与努力存活成为天平两边的极端,这再次印证了,人类的喜怒并不相通。
正如本书主编吴琦在开头写的那样,停滞的三年里,我们仿佛成为了被定格在琥珀里的人,昔日拍下的照片,竟成为聊以自慰且由一段又一段回忆组成的昨天。每当身边有新的人,我总想把手机里存的图片与他们分享。
珍惜当下,祈愿世界和平
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当我们重返世界》的第一篇选自作者晓宇的《欢迎回到叙利亚》,讲述的是作者晓宇时隔三年再次开启洲际旅行,选择的第一站便是叙利亚,这一路上的所见所思。
旅途途径黎巴嫩,最后进入叙利亚境内。黎巴嫩民众庆祝世界杯的欢声笑语撑不到作者离开境内,在黎巴嫩与叙利亚的国界交界处,是“堆起的垃圾山,报废车的坟墓,一堆家具,一堆洁具,一堆黑色的轮胎。......然后,是白色的难民帐篷,挤在一块。”
进入叙利亚境内,大马士革的玫瑰早已被铁蹄踩烂,散发着甩不掉的恶臭。街灯忽明忽灭,直到进入彻底的黑夜,想要稳定的发电,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欲望。夜晚伴着入眠的是从以色列飞来的炮弹,废墟上扬起的尘土还浓得呛鼻。早起的太阳没有丝毫的温暖,只有斜斜的晨光照在灰土色的墙壁上。
华光溢彩的四季酒店像极了当年的外国租界,长了眼睛的炮弹都会有默契地避开这个惹不起的权力中心。
我们手里的课本写不出这样的断壁残垣,我们看到的图片,也拍不出背后的残酷。
10月爆发的巴以冲突发展到现在,越来越有收不住脚的趋势。以色列杀疯了的炮火不仅落在巴勒斯坦的境内,更是飞向了黎巴嫩、叙利亚和埃及。尽管以色列后来承认,埃及属于误伤,但是我们仍能看出,以方在这场本来站得住脚的战争中变得毫无底线。
巴以是非恩怨难断,但是唯一的一条底线如今也被击穿,那就是将战争的炮火打向手无寸铁的平民。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实行的寸草不生赶尽杀绝的策略早已失去人性,死去的几千人中,近一半是妇女和儿童。社交媒体上的每一场袭击,每一个绝望的呼喊,每一个空洞的眼神,都在反映出人性最深处的恶。
现在在加沙,父母间流行在自己的孩子手上写好名字,以防孩子遭遇不测,还能从残肢上的姓名辨别自己的孩子。
这让人疼痛,也让人无力。
网络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读得了圣贤书,却管不了这窗外事。心生怜悯是我,袖手旁观也是我。我共情,却无能为力。这种情绪像尖刀刺痛我的心,惟愿世界和平。
2.珍惜是珍惜者的温柔乡
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许志强关于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的书评。书中讲述的是一场眼疾使得整个城市的人们集体陷入失明,平稳的生活瞬间被黑夜填满的故事。
当全部的人都失明,人的光明被永无天日的黑暗塞满。就连便后想要摸索着找纸巾,却发现压根没有的时候,无奈地提起裤子却发现裤脚早已沾满粪便,这个时候,人的尊严被臭气熏天的粪便浸烂,所有的人格、身份被污秽覆盖,曾经的一切理所当然,片刻间变成苟延残喘。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条狗。
韩国作家金琸桓的作品《我想活下去》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3位感染MERS病毒的患者,他们在感染初期所遭受的巨大身体上的折磨,以及在于病毒抗争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遭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地狱般的苦楚,还有他们在转阴后的艰难康复之路,以及承受着社会上“人人喊打”“避之不及”的异样眼光。
当生存的希望被延长至每分每秒,当死亡的脚步被放大至滴答滴答,无法深入想象当事人的内心正在遭受着怎样的煎熬,但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凌迟,是剜心,是五马分尸。
回头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度,祥和,令人心安。尽管时隔三年以后,百废待兴,但总归是充满希望且令人振奋的。
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万人来华。输赢只在当下,但是对于部分国外运动员而言,热情的中国观众,丰富的中国美食,科技感满满的中国制造,是安全感,是信任,是期待;
北京“一带一路”会议的成功召开,140多个国家元首及其重要部门负责人齐聚北京,共同商讨未来的合作与发展,水乳交融,放下戒备,放下成见,促膝长谈。
当曾经的失去让人瑟缩着不敢抬头时,低头看看这坚实的土地,它还不曾崩塌。厚重的乌云也被阳光射出一条又一条的裂缝,希望总还是有的。
走出三年的困顿,“珍惜”成为当下的代名词,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珍惜所爱隔山海的团聚,珍惜四海皆亲人的和平。
宁静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大概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最能做的事情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