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023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某种代号。所以是我们称它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属性,由于有这些属性,它就能够名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意思并不是说,它有任何这样的有名的属性。它纯粹是一个代号,用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阅读第一本中国的哲学书,我上一本阅读的哲学书是罗素的《幸福之路》。里面大多数道理通俗易懂,更类似于鸡汤一样的存在,让人看了心里舒服,但是好像并不会往里想太深,思考出太多感悟。当然,罗素在自己的序里也写了“这是一本通俗易懂想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帮助的哲学书”,我认为可以算很适合的哲学启蒙书。
“道”是什么我看到这句话,心里琢磨了好久,从丁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到今天,琢磨了半个月。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把“道”和宗教做一定联系。我大学期间十分痴迷阅读Bible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陀是一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我大学开始很多思想受到了他的影响。在基督教和陀看来,一些念头,一旦产生,那么罪就已经成立。你就是有罪的。所以不存在圣人,人要不断用教义洗刷自己的罪过。这个想法得到了我长时间的认同,于是就伴随了另一个问题,我非常喜欢假定很多罪名在自己头上,仿佛这样自己的存在才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是我现在在想,也许那不是人本来的面目我只是需要“innocent”来救赎我自己。显得自己被救赎、净化而已。但是这样的思考在没有大量的宗教活动的奠定下很容易崩溃,所以我现在有些抗拒这一套思考,但是我还没有完全摆脱。所以我带着我大大小小的疑问、好奇,开始阅读《中国哲学简史》。
我读书没有太大的压力,丁老师一开始也强调先看个大概,主要去感受。在我看来我不太会纠结字字句句理解,我会更倾向于去理解我能看懂的、我能接受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主义。书看了一半,我决定主要侧重写下我最认同、最易懂的道家来记录下我对于这本书的所思所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就不会收到屈辱(这里的屈辱更接近追求虚荣时的屡屡受挫感、心慌感)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我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平衡,我马上适应。也许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老子的很多想法更适合于年轻人解决内耗、焦虑。
《老子》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这里的“无事”,就是“无为”,它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要为得过度。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的理解、接受呢我有时候会觉得很累,但是我还是不愿意放弃一些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哪怕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但是承认、发现这个问题所在总比一直被这种虚伪的疲惫感隐藏着要强。我喜欢通过圣人的思想来帮助自己审视自己。
老子又同样强调弃智。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对象。它也使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对象知道得多些,以此又是欲望的奴仆。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就不再安于知足、知止的地位了。所以《老子》中说:“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我十分同意老子所说的“降智”。因为知识就是痛苦。是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没有人能真真实实切身感受着我的感受,告诉我知识是痛苦这个道理,这个结论可以把我惊的快要五雷轰顶了。我想起考研的时候我如果那一天花了大部分时间学习、记忆大部分中国美术史,我就会亢奋、失落从而失眠。失眠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渴望,渴望新知识。我在新学习的知识里迫切的想要得到自己的改变、或者觉醒我喜欢把这个说作是我在开智,被我父亲笑话。一些过于伟大、宏伟的知识注入到我的体内,我想一个快要爆炸的塑料气球,因为体内被注满了大量的液体。人们丧失了原有的“德”,是因为他们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快乐。迫切想要得到、背诵、理解运用更多知识何尝不是一种变相欲望但是我如果要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会让自己的肉身这个容器以及心灵都受不了,不再宁静,而自卑、恐慌。
在考研期间我看蒋勋老师的中国美术史时,就看过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当时只看到前两句,因为我的文言文并不是很好,去网上搜索理解。白话意思便是五彩缤纷会使人眼花缭乱,音乐繁多也会使人耳朵发聋,美味太多易使人失去味觉;乘马飞驰狩猎将使人心灵狂放;猎取稀奇之物必使人行为败坏。食色性也,这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自然属性,但不能过分放纵欲望,朴素简洁的人生态度可以带来更多的内在满足和精神追求。比如高中的时候不能像现在一样随心所欲的使用电子设备听歌,一周只有周天下午可以听到音乐,那个时候每次听歌都会有一种歌流淌到心里的感觉。在我看来,快乐很容易获得,痛苦也是平常的一种感受。老子告诉我的更倾向于,怎么去找寻这些感情之后怎样处理自己的心境。就是“平静”。平静很难,因为我们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情感了。我们更应该懂得那些狂欢的感情过后,如何获得自己的“平静”。脱离现代大大小小的消费主义、网络上真真假假的新闻,我们又如何在时代的浪花里保护自己小小的贝壳,作为一个盔甲呢。
继续来看道家中期第二代表——庄子,我在书里里面说到庄子的一个看法,就是说人感到哀伤的范围,就是他们受苦的范围。他们受苦,是“遁天之刑”。感情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时候正与肉刑一样的剧烈。但是,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我当时看见还是很震撼的,因为这个逻辑关系完全说服了我,让我五体投地。例如,天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原因在于,大人理解得多些,就比生气的小孩所感到的失望、恼怒要少得多。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学习就是一种受苦,当然,接受新的环境也是受苦。我们接受道理是为了不受苦。我觉得我不是喜欢读书那类人,但是我发现读书、在学校接受教育可以接受大部分让我某个时期甚至想死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被别人的智慧、那些轻飘飘的话解释了、化解了,那种感觉让我激动到颤栗。
庄子只是用取消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人间世》)。现实中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解决了这个,又会产生下一个。学习哲学会使我们不再把问题当成问题,它教会我们与问题和谐相处,最终获得内心的安宁。哲学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可以消解问题。结合二者(老、庄)来看,基本解决了我现阶段大部分的困惑。你需要获得知识,需要学习,因为你要用理性克服你的情感给你带来的痛苦。理性可以消解一切情感,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就是去理解一切不可理解的事物,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当然,对于此阶段的我,还是会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这是我的欲望之一。因为“无知”与“不知”不同。人只有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之后产生新的一种痛苦,才能明白平衡的重要性。没有获得知识的平静是一种虚假的、愚蠢的。愚昧的平静,算平静吗这很难界定。
“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
若可以追求、领悟到“不知”、“大愚”,那就是我最快乐的事。我不会总去希望所有问题消失,更重要的是接受问题所在,让自己接受、生活下去。类似于加缪在书里写的: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