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测其为元代或清代道士。根据《乐育堂语录》的序文所述,黄元吉先生为元代人,平时隐身遁形,直至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开始聚众讲学。然而,根据此言,黄元吉之寿命几乎达到千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序文中所提到的元代黄元吉不可能是同名异人。
《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认为,从学术角度出发,对于那些缺乏确凿证据的事物,都需要怀有怀疑之心,或许两位黄元吉只是巧合罢了!
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在四川富顺设立“乐育堂”,为期十余年传授道学。在清光绪年间,黄元吉讲解《道德经》,并将其整理编成《道德经讲义》,于光绪十年(1884年)出版发行。
有关黄元吉的逝世,李乐俅在《访道语录》中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黄元吉祖师于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停借书馆,弟子们亲自送他离开书馆。黄元吉师傅在众人的见证下飞升而去,徒弟们见到这一幕,纷纷痛哭流涕,后悔蹉跎了往日,没有勇敢地跟师傅学习道理。”
此外,关于黄元吉是否曾经举办过大型活动,研究人员尚未得出确凿结论。
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或清代道士。根据《乐育堂语录》的序文,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平时遁形隐迹,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聚徒讲学。然以此言之,黄元吉在世之寿几近千岁,并不合理。《乐育堂语录》序文所提到的元代黄元吉与清代黄元吉应非同一人。《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所持的态度是“从学术的立场上说,则凡无有确切证据的事,都要存疑,也许两人同名纯属巧合吧!”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在四川富顺设“乐育堂”讲课传授道学十余年。于清光绪年间讲解《道德经》,后经整理成《道德经讲义》,于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发行。关于黄元吉的辞世,比较详细的叙述在李乐俅的《访道语录》:“黄元吉祖师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另外,根据黄元吉的门人流传,黄元吉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而去。黄元吉一生传奇异闻甚多,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传统内丹集大成者。自黄元吉之后,“天府乐育堂”一派在各地开枝散叶。黄元吉在四川讲课的内容,被门人编纂成书,对于现代道家内丹的修炼仍旧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根据门人所述,黄元吉是属于道家隐仙派。其法脉传承为: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黄裳生平于乐育堂传授之讲述,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然已经失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这样相比较高下立判叔本华如果读过老子我相信他一定也会为之折服他的意志论老子用寥寥几笔就道尽了而且老子还解释了我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一直存在的疑问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混乱的无序的,但是只有一个意志,这就是意志的本质那么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性格如果只有一个意志,那么其表现不应该是雷同的吗而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畜狗这一点与意志混乱说一致但是老子认为道是有规律,有准则的老子在叔本华的意志论上更进一步意志看上去杂乱无序,实则有序而这一秩序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的这个样子你看满天繁星的轨迹人们的性格...
想争,为了得到选择不争(欲擒故纵、不争是争之类的把戏),这是虚伪。她和我说,她三十出头时开始练习瑜伽,一两年的修行下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这样的欲望一阵一阵地翻涌,我怎么能骗自己?如果有一天有些事我不争,我舍得,那一定是因为我不想争,我也不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