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偶然看到的书名而买书的情况不算多,但的确会偶尔产生这样的消费。我不得不说,我几乎不会为这样的行为感到不值得或后悔,因为冲动之下买回来的书,并没有让我失望。
今天这本《至少还有书》就是如此。几年前的我会丢掉自认为包装精美、却未必真诚的书衣。现在即便看不到书中的内容,我也会仔细阅读书衣和腰封上的宣传语,事实上,它们的内容似乎变得靠谱了。不像之前一样华而不实、不知所云了。
现在的我对书真是爱到了骨子里。所以在买书、选书的事情上,所有决策,都不会使我感到不舒适。
正式读这本书之前,大概扫视了一下目录,还一度以为它是常规的读书笔记。但刚一开始读,我便发现它是关于作者帕梅拉·保罗与书籍之间的独一无二的故事,而书衣并不足以展现出本书的魅力。
自高中二年级(1988年)开始,她就记录了自己读过的书,因此本书的内容也的确是笔记中的一部分,但又不是常规的读书笔记。
此读书笔记中,作者以公开的心态认真记录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她还给这本笔记取名为“鲍勃”。
作者为了“不靠他人生活、不靠他人读到故事、不靠他人得到书”,从12岁就开始帮人照看孩子,拿最低的时薪。
17岁之前,每周三到周五会在餐馆打工。她甚至能够找到同时打几份工的乐趣。进入高年级后,她便开始利用午餐时间去商店或餐馆里打工。
最终,她考了驾照,找到了一家距离住处20分钟路程的连锁书店,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至少可以每天和书打交道。
当她与书离得更近的时候,内心也会更舒适、更具安全感。事实上,这种感觉我也有过,但不是常常存在。只是在我没有时间读书时,似乎就少了一份很厚重的滋养,这不是任何事情可以取代的。
如果人人都读书,那么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只要大体看一下对方的书单就够了。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一个人读的书很大程度上反应着他们自身,因此我常常控制不住地想要知道别人在读什么书。”
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我吧,对哲学、营养学、功能医学、各类心理学、商业及语言类都颇有兴趣。逛书店的时候会特别留意门口的新书以及与上述类别相关的书架。
每当读到自己特别敬佩的观点、以及让我特别想要继续对其深入了解的知识时,我便会开始对它们的作者产生兴趣,去搜集他们的其他作品,同时,还会记录一些他们在书中推荐的书单。
我对于书籍真的是非常非常“依赖”的。这并不是说作者写下来的东西,我全部都会相信。而是相比人们下意识随口说出来的言论,我更相信这些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被落在纸上的思想。
况且,真正的读者,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即便书中的观点与自身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但没必要因为某些言论让你感到反感而拒绝整本书。
这很像是我们和身边的人打交道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和家人、朋友、同事,看待同一件事,都未必会有同样的观点,但大家并不会因此而抛弃掉这些身份。
读书对我来说,是件每天都会做的小事。所以我并不会对某一本书寄予厚望,而是用心去读每一本书。
在我读过的书中,没有不引发我思考的。哪怕作者的价值观有些偏激,但它也会引导我们产生正面的思考。
而这些,刚好是在我读过一些不太友善和观点的书时想明白的。
从那之后,阅读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开放,但凡是我买回来的书,几乎都会读完。阅读文字、尤其是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看着作者帕梅拉·保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各类书籍时产生的思考,让我也开始回想自己在阅读某些书时处在怎样的阶段,又正在经历些什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