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帕梅拉·保罗记录阅读历程的书。她使用了自己从高中时期就开始使用的读书笔记本"鲍勃",记录了自己迄今为止读过的21本书,并分享了这些书籍给她带来的力量,帮助她度过高潮和低谷,这既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她个人成长的历史。
这本书包括从《审判》《愤怒的葡萄》《安娜·卡列尼娜》一直到《弗莱希曼》《饥饿游戏》《时间的皱褶》这些书籍。这些书籍成为她的支持和依靠,让她懂得享受孤独,变得果敢,不再被世俗所束缚,认识人间情感的真挚或粗糙,也勇敢地接受惊心动魄的冒险。这些书籍不仅让她从无所预料地读到指定书目,到拒绝不喜欢的书或人,接受黑暗的本质,而且也让她成为一个从一个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小读者成长为谨慎的择书者和经验丰富的阅读者。
这本书分享了一个人的阅读乐趣,读书是如何给人带来的心灵滋养和抚慰,以及荐书、共读的乐趣。它提醒人们思考:为什么读书,书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改变了我们。
此外,这本书也获得了北美出版界的盛赞,数十家媒体激赏。多位知名人士评价道:“我生来就该读的一本书!”《内部出版物》、《图书馆杂志》、《科克斯评论》等媒体也给出了高度评价。此外,《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魅力》、《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和《时尚芭莎》、《奥普拉杂志》、《旧金山纪事报》、《人物》、《名利场》、《西雅图日报》、Vogue等多家媒体对此书的推荐也不遗余力。Google演讲还特邀其参加演讲,Buzzfeed更是将其列为“今夏必读”。线上零售平台Warby Parker、评论网站Salon、流行博客Popsugar、生活方式网站The Review Broads等都一致认为这是值得推荐的书。
最后,这本书充满亲切温情,满载笑泪,阅读人生随笔也做得非常好,每一个喜爱阅读的人都能找到共鸣。书中还包括了许多金句,大型种草书单,上百本经典图书,和作者最喜欢的一本书,这些书籍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治愈你的内心。关于阅读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很值得一读,包括为什么读书,如何择书,如何荐书,如何通过书籍看懂另一个人,为什么喜欢某个版本优于另一个版本,为什么喜欢某种题材优于另一种,无暇读书、堆书如山怎么办,以及何必读完每一本书等。
[美]帕梅拉·保罗《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纽约时报》图书栏目负责人,《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文章见于《经济学人》《今日心理学》《美丽佳人》等刊物。著有《枕边书》《婚姻与婚姻制度的未来》《色情消费启示录》《做父母》等。译者林晓筱1985年生,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曾翻译出版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并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再好的读者,也需要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就算在这个世界承受再大的恶意和伤害,也有“躲书籍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可能,而这个可能的前提是至少还有书,起码你要爱书、读书。找到了、阅读了、共情了,它就进入了你人生这本大书,以索引或摘录。...
”散文家菲利普·洛佩特曾描述他第一次宣称自己是作家时的不安:“我感觉自己在捏造一个角色,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吹自擂是成为一名作家不可或缺的过程,你不断自吹,不断自擂,直到有一天,全世界都将你当成一个作家,到那时你会觉得(你是最后一个这么想的人)‘好吧,也许我真是一名作家’,但你在精神上依旧感到非常渺小。...
现在即便看不到书中的内容,我也会仔细阅读书衣和腰封上的宣传语,事实上,它们的内容似乎变得靠谱了。此读书笔记中,作者以公开的心态认真记录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她还给这本笔记取名为“鲍勃”。事实上,这种感觉我也有过,但不是常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