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族人们担心受过新式教育、接受了新思想的连殳是会一口拒绝那些繁重的丧事礼节的,担心他会对祖母的安置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动作来。可是没承想一句“都可以的”塞住了族长族人们凶相毕露想撕碎他魏连殳的嘴。这样一个“动摇”的、自由地流泪、愤怒地嗥叫的人必然处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上——为旧的所不容,为新的所不齿,悲哀地向两侧嚎叫。他并非屈从了族长的意志而做了封建的仆从,也不为新思想尽愚忠而弃了人本有的亲情。他清楚了自己所咀嚼祖母苦短的一生后生发的悲哀,所以大哭,为悲伤不胜而哭而非什么旧规教条。
我最喜欢鲁迅《彷徨》中的这篇《孤独者》,我觉得它的主题就是鲁迅自己的生命体验,永远迷茫、矛盾、进攻,孤独然后死去。
读魏连殳的一生会深刻地感到鲁迅小说的撕裂与纠结:他曾最信任的孩子大良、二良,认为孩子是至洁而美好的,两个一手接过吃的,数年后便一手拿起芦叶道:杀!鲁迅曾经极爱护青年,直到受不了他们穷凶极恶的撕咬,终于向那些败类开战。旧有的总是被推翻,新的尚未来。又况社会人生本以是剑海刀山,不动则已,鲁迅偏要进攻,倒刺牵动了皮肉,在旧的伤上流出新的血。读鲁迅先生的小说什么都难取得,甚至于还会感到精神的失去,斗争到最后魏连殳死了,鲁迅先生也死了。但惟有呐喊才能清晰地感知痛苦,而非一个麻木、自以为自足的人不是吗
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