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高楼大厦林立,经济繁荣稳定,全国人才汇集。然而,在高楼之下,依旧存在着胡同巷弄、市井人家。璀璨的灯光掩映着古老的宫墙,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不断的现代化使得属于老北京人的记忆越来越少。本书的作者何大齐是一位资深老北京,今年已经80多岁。他将自己成长于1945-1955年间的老北京市井文化、民俗民风等绘制成书,《我们的日子》。每一幅图、每一篇文都是何老自己亲自创作,这样一代人的记忆得以保存,同时也让后人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过去,了解那些消失的过往。不管是否是北京人,这本书都能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市井文化。
在过去,老北京胡同巷子里经常有推车、挑担卖各种美食的。比如豆腐脑和老豆腐(才知道它们是两种东西)、豌豆黄儿、臭豆腐、爆肚儿、卤煮以及北京人专享的豆汁儿等。胡同巷子里弥漫着各种香味,吃到嘴里那叫一个地道!除了吃的,当然也有玩的。春季是放纸鸢的季节,郊外空旷地儿上五彩斑斓的风筝随风起舞,让人心旷神怡。那时候的风筝大多是自己做的,几根竹棍,几张纸就可以做成一个风筝。小时候的我也曾自己做过风筝,对此深有感触。除了风筝,风车、套圈、滑冰床、逗蝈蝈儿都是北京孩子,甚至北方孩子们的娱乐项目。还有一些职业和风俗也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消失。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吆喝声早已远去,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修锅修碗行当也已不复存在,更别说送水工、掏粪工、代写书信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一些风俗却永远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如清明扫墓、中秋拜月、入秋吃螃蟹、元宵节赏灯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老北京,见到了那个曾经的四九城。时间的齿轮不会停止转动,有些记忆注定会被时间遗忘。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现存的文化,缅怀消失的记忆。让过去的日子激励我们更好地过好现在的日子。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