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电影院看《天气之子》。帆高离家出走,只身来到东京,在住宿的网吧,用来盖方便面的正是《麦田的守望者》。
其实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核。道尔顿和帆高对世俗社会或者说现状有着不满、鄙视或者说是逃避,而想去追求、追寻自己想看到的那片美好。但道尔顿最终还是回家了,帆高仍然被警察遣送回家。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正如安托利尼先生所说:
"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你。了解这一点会让你激动,你还会得到激励。许许多多人跟你现在一样,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感到困惑。”这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模式。
他们最终没有“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正在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是继续行走在了这个社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获得了继续行走下去的理由——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这个理由来自于邂逅的重要的人。巴尔顿因菲比得到了拯救,帆高因阳菜得到救赎,更重要的,是这个理由来自于个体找到了自我的心性。
年轻,要去青春疯狂,去积累自我前行的力量。像帆高那样“离家出走”,邂逅一个女孩,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残酷的大城市唱着《好运曲奇》;像道尔顿那样,独自一人坐上火车,回到纽约,租一间宾馆,去朝思暮想的池塘,去跟心爱的妹妹道别……
只要积累的独属于自己的“性本爱丘山”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能够在不可避免的尘世中继续行走下去——至少是活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不少人对安托利尼先生“抚摸”道尔顿的行为感到不解,其实不管先生是因为同情道尔,还是说确实“爱”他,都无所谓。即使面对所谓同性恋,那又怎样这是个很天大的事情吗这也只是自己所经历的世俗社会的一部分,只要自己的那份东西足够强大,何必畏惧自己的“我觉得”呢
不能仅仅说说阿克利、斯特拉雷德、马尔·布罗萨德就是沉湎于世俗关系,世俗社会的人,他们其实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心性。也不能仅仅说道尔顿就是那个自认为认清社会现实的孤独者,因为“他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他。”
我们会有自己厌恶的事情,也会想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厌恶至极或是暂时找不到,可能就会步入思想的极端——自杀。但暂时找不到不代表以后找不到。厌恶至极那就去积累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活着就是人的本身,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是什么
我认为守护的是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记忆,希望的是所有小孩能找到方向,不坠入悬崖——
如果有人碰到别人在穿越麦田”正如道尔顿自己说的: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