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重启人生》的结尾,四个女孩儿在养老院一起坐上了悬浮小车。
这个场景我印象很深,是啊,和姐妹一起养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然而,这更多是一种对老年生活乌托邦式的幻想。
真实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可能你会在主题公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小黄人乐园大排长队;可能你会是小区楼下爱下棋的老爷爷,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大杀四方;但也很可能活力与身体机能同时退化,很少出门活动,规律的吃饭、睡觉、看电视;甚至多年卧床,吃喝拉撒全靠伴侣、儿女照料……
虽然我总和朋友开玩笑说,快开个养老院以后大家老了就一起住进去,但是现实生活中养老院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一个要打上问号的选项。你真的会送父母去养老院么?当你老了,你会主动选择去养老院度过余生吗?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然而我们却总是对“老去”和“死亡”的讨论多有回避,即使在老龄化已经如此突出的当下,社交媒体更愿意大肆宣传的是“银发经济”“时髦奶奶”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老去,更为广泛的普通的老人则被忽视在飞速运转的社会浪潮之下。
《谁住进了养老院》一书,虽是美国人写作,关注的却是中国的实际,进行了实地的调研采访,结合传统文化、社会经济、照护现状等展开分析。稍有不足的是其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为期13个月的考察,而2015年至今也发生了不能说翻天覆地但也不容忽视的变化,因此其现象和结论的时效性个人认为需要辩证看待,但是对于我们梳理养老院、照护问题的整体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而且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方法和进步。
“孝”这个字,由“子”支撑,托举着“老”,这是我们文化中传统的观念,子女要让父母老有所养是应尽的孝道。如果送父母或父母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子女很难不被厚重的孝文化审判。
然而,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独生子女户,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也在增大,再加上流动性增强,两辈人很可能不住在一座城市,客观上无法实现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院等模式应运而生。
大多数父母总是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反而会主动提出要去养老院。还有的老人(没错就是我奶),在老伴去世后,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照护工作不想再麻烦孩子们,也会想去养老院(她甚至亲自去考察了环境。。。当然我们还是没让她去)。
书的第六章叫“慢性生存,拖延死亡”,读得心酸,特别难受。
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在他们的身体健康、卫生、生活环境下了不少功夫,老人的精神世界反而会被忽视。比如有的养老院给老人规定了吃饭时间,无论他们饿不饿都要统一在那时完成三餐。
人到老年需要的是什么呢?我猜可能有:儿女老友的陪伴、仍然丰富的生活、不因年岁增长而逐渐固化的生命状态……
译者在译后记中将养老定义为“一场必输之仗”,但它同时“是一场全人类的战役,因为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探索一条个性、多元、专业、人性化的养老之路,每个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当我老了,无论是否选择住进养老院,都希望我是一个可爱有趣的老太太,遛弯喝茶,精神头儿要足,得像我奶奶那样,现在骂起人来还中气十足。
当我面对死亡,也希望可以像黄永玉先生一样洒脱:“要是真有灵魂,那可能比活在世上自在多了!遨游太空,见到好多老熟人,爱说什么说什么,爱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连汽车飞机钱都省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