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很浮夸,内容很朴实,有几分标题党的味道。起初以为“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是一场威胁文科存亡的社会运动或教育风波,结果只是一个误会。原因在于文科省在时过境迁之后仍然使用几年前措辞较为彻底的通知,导致媒体们错误地认为教育改革不仅限于大学内容的体制改革或调整经费,而是朝着彻底废除文科学部的方向发展。然而,误会得到澄清后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反响。所谓“废除文科学部”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作者(大概率是教育学教授)对文科价值的思考。尽管单纯就论述内容而言,说服力相当不足,读者无法理解为何需要维持文科学部。
作者的第一个主要观点是反对“文科无用但是有价值”的观点,提出“文科有用且有价值”的观点。只是文科的有用性短时间内不容易被察觉,这个道理非常浅显。除非极端理科崇尚者,没有多少人会认为文科完全没有任何用处。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否承认或默许短期内减少对文科的投入,而这几乎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因为大部分文科不是一门显学,甚至可能不是长期的投资,因为可能无法得到回报。我认为能保持目前资金投入比例不下降就足够了。重视理科轻视文科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目标是维持在“轻”的下限上即可。
作者的第二个观点更加泛化。作者将当下的文科教育与古代的博雅教育、美国的通识教育进行比较,得出前者价值的独立性。并借用韦伯的观点,认为文科具备更多的内在价值而非工具价值。尽管古今关于文科定义的范围有所不同(比如哲学以前是文理混合学科,现在则纯属文科;新时代出现以国家、市场为主导的新文科等等),但本质仍然无法摆脱“博雅”的影子,带有修身养性的气息。从评分方式来看,文科的理解是主观和主观之间的碰撞,除了耦合程度外还包括兼容程度。因此,这个观点也表达得相当无力。
作者的第三个观点属于实践层面。其中一部分内容过时,另一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总体态度是,微观层面上应以组为单位进行理科学习,并摒弃教授主导的“封建化”条块状结构;宏观层面上则应采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和灵活选课机制等方案。总的来说,这个内容远不如标题所示引人注目。但作者对教学现状的批评仍然很有意义,如对“水课”的反感、对大学数量激增的反感、对学科含金量下降的反感、对国际化交流程度不够的反感等,这些反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