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笔记:
内心的冲突得不到解决,他的精神成长便只能停滞不前。
Homohominilupus
三类人: ①亲近人 ②对抗人 ③疏远人
(我的人格50%亲近人+50%疏远人)
主要产生的特征:
①理想化形象:潜力≠成绩。 不要沉溺于幻想。 不要总与他人比较。 需要贯彻饭圈的金句:专注自家。
②外化:把好心情归于天气,怪罪他人,原生家庭(如果真的有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呢是不是就会有其他的借口。) →让我想起电影寄生虫里穷人一家坐在富人一家中,母亲说要是我也这么有钱,那我一定也是一个大善人。 这里就是外化的一种表现,把善良的品格与财富挂钩,好为自己的贫穷或者恶劣开脱。
再比如我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好,外化成班主任不关心我,这是事实,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关键在于我为我的懒惰与恐惧开脱,所以我无法进步,因为我一直在骗自己。 但我是有期望的,所以当我的预想落空,我会陷入无所措的状态。
再者到大学,很多课程都是敷衍,我外化成老师教的差,但大学老师教书只是他们的部分任务,和高中初中完全不一样。 我没有意识到,老师更重要的是他背后的资源与他的经历经验,而不是他的教学水平。 我应该更多意识到大学的作用是引导你去自学,上课所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会痛苦。 这里的矛盾在于,我的求知欲与我的懒惰与懈怠的矛盾。
我没有勇气踏出懒惰的舒适区,因为寻求目标意味着改变,与我所处的环境是矛盾的。 矛盾在于,我不喜欢保守派,但我却时时刻刻处于保守派的阵营,所以我痛苦。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于,我想起了以前小时候,我很爱看漫画,很喜欢和朋友放学后在城市的角落里乱逛,尽管他们并不坏。 但我想起我妈妈就会冲到学校里和老师举报我在家里藏漫画书,会厌恶我迟到回家因为我和他们眼中的狐朋狗友在外面玩。 这其实是他们的外化,看漫画书与学习成绩或者品格的变坏有什么关系与朋友城市探索与交坏伴又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在为自己无法管理好小孩,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害怕孩子不读书品格变坏或者小孩成绩差找借口开脱。 如果没有漫画书,没有这些“坏朋友”,难道孩子的成绩就会好吗但这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孩子走出来是需要很久甚至一辈子的时间。
然后孩子长大了,有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又会反方向以原生家庭为缘由,为自己的失败或者恐惧开脱,原生家庭对自我的行为约束与价值观固然造成了冲击,但不是没有改变的余地,如果什么事都怪原生家庭,这则是再次外化。
但这不是说责怪谁,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担任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寻找出路。及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③伪和谐:是我最厌恶的。无论是喜欢或者讨厌,我喜欢真实的状态。 爱憎分明,不要和我来伪善的一套,明明不喜欢要装成和谐的样子。 可惜这就是大部分社会的样子。 社会是大染缸,或者说就是原材料。 它不存在好或者坏,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 世界上不存在好人与坏人,而是人。 只要是人会有善良的部分,会有恶的部分。 但由于社会的约束,我们才有了秩序。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最重要的是遵守这个环境的游戏的规则。 异类注定是被排斥的,因为它带来了这个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或是更先进,或是不符合这个环境的因素,除非他的力量足够大到能够对某些决定性因素进行本质上的更改,不然大部分时间他是被放逐的。
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①恐惧
②人格衰竭
③绝望
④施虐倾向
治疗目标:
①找回自己,意识到自身真实的感受与需要
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③在自身感受和信念基础上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自成一体、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自性圆满。
如果能够意识到冲突本身,已经算是一种治疗了。
精神分析之外,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很好的治疗师。
感受自发、有意识而且有活力,不论是爱是恨,是幸福是悲伤,是恐惧是渴望。 这包括表达的能力以及自控的能力。
爱和交友的能力。
毫无伪饰,情感真挚,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工作、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