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无辜,依然有罪。”——《心灵的焦灼》
2023.3.14读完《心灵的焦灼》。
这是一本讲述同情之意的小说,可能我们大多数理解的是百度上说的,“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实在是没想到同情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创作可能来源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动物,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在于理解。可是我的疑问是,“心灵的同情”是否比“心灵的焦灼”更加贴合小说。虽然由同情引发了心灵的焦灼、纠结、矛盾,但是词语还是觉得“同情”占了大多数,主人公我个人认为是骑兵霍夫米勒,而不是焦灼不安的女生艾迪特。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的。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读过这本书我们会自动代入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书中给女孩治病的医生康多尔,属于后一种同情。他因没治好一个患眼病的女人,就和这个双目失明的女人结婚,牺牲式的同情关怀是普通人无法到达的地步。而书中主人公骑兵带着抗拒的痛苦和女孩订婚,产生的第一种常人般的同情,被大众以及自己所不耻。然而在刚开始时,骑兵因为对女孩的同情而忍不住去帮助她甚至是帮助其他人,是愿意的,是顺其自然的。正如,“我对自己说:从现在起,尽你所能,帮助每一个人!再也不许无精打采,再也不许麻木不仁!献身的同时,自己也会升华,把自己和别人的命运结合起来,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同情之心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矇眬的激情(我不可能用别的说法来称呼),我已染上了这种激情,并且从中得到细腻的快乐。”只是被一个病人误会成为爱情后,本该保持距离的他被逼迫走上去“弄假成真”的路上。所以,该是谁的错如果他能及时抽身,在中途说清楚也好或许就不会造成他们死去的悲剧。一场悲剧的发生,谁也脱不了身,身在其中,早已失去判断的理性。
骑兵上尉霍夫米勒受邀参加首富开克斯法尔伐的舞会,对他那下肢瘫痪的女儿艾迪特产生同情。如果吃饭时被要求想象非洲贫困的吃不上饭的人群,上学时被要求想象大山里没钱读书的孩子,时刻想象那些生下就缺失的孩子等,那生活没有了色彩。真正产生同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