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了《活着》后要抑郁几天,有人说读了它后都不想活着了,但我读了它却更想活着了,因为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充满力量了。
一位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在村头田间偶遇一个耕地的老人。老人吆喝着老牛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年轻人问为什么一头牛有这么多个名字,老人笑着回答:“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后来,年轻人从老人的讲述中得知,这些名字都是一个个渐渐离他远去的家人。
《活着》这本书讲的是福贵苦难的一生。全书没有什么形容词描述福贵的一生有多苦多难,只是从主人公的口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娓娓道来,却处处透着苦、说着难。小说结尾甚至也没有什么升华主题的金句,只有平静: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容的讲述,流淌的时间,平静的结束,这本书讲的是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也是他平静和快乐的一生。
余华在自序里说,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些改变。他说,“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这样的心态下,余华写出了《活着》。
乐观的老人吆喝着老牛,平静与安稳在书中流淌,如同渐退的黄昏与广袤的土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充满力量了。
(没空读书的朋友们可以去喜马拉雅上听书。我听的是一种侃侃的版本,很不错呦!最后推荐大家去看看余华在不同版本中写的自序,真的很棒,看完后对这本书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