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手捧一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书津津有味地阅读时,可曾想过,这本书经过了多少道工序,耗费了作者和编辑多少精力?他们呕心沥血,精心打磨,又经过了印刷工人的悉心制作,才有了这样一本让你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花园的长椅上,捧起细读的书。你或许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唏嘘不已,又或许为书中某一句至理名言而顿悟……
大部分读者在看完书后,只会记得作者,很少注意到付出了极大精力的编辑。事实上,数百年来,文化得以传承,书籍得以广泛传播,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极大丰富,始终离不开出版人的努力和艰辛工作。他们在出版领域,就像蜜蜂一样,整天不停地忙碌着,酿造最香、最甜、最醇厚的精神之蜜。
《出版的正反面》恰恰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总编徐海老师在出版界工作了三十余年,他以读书、做书为乐,更以把优秀作品传到读者的手中,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为荣。在书中,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经验,向读者娓娓道来出版人的艰辛和思考。书中行文幽默风趣,让人如沐春风。
本文以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出版的正反面》,或将产生另类的妙趣。据分析,一个阅读爱好者,一生读书总数大约5000本左右。而资料显示,仅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就有40多万个品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已高达2亿册。5000对于400000,已经是极其微小的数字了,更何况数以亿计的馆藏图书。如此浩如烟海的书籍,再加上庞大数量的网文小说等,读者未免会产生选择的困惑。怎样才能在漫无边际的书海中,“打捞”出那些不可与自己的生命擦肩而过的好书呢?怎样才能在稍纵即逝的人生岁月里,多读几本有用之书?
笔者认为,在《出版的正反面》中,我们不仅能窥得编辑们读书、做书、卖书的乐趣,深深体会他们的不易,还能从书中展现的智慧思想,找到通往阅读之路的捷径。
书中说道,“全国现有500多家图书出版社,其中优秀的出版社恐不到百家”,而“那些生命长青的出版单位莫不以成就他人作为自己的价值与追求”。作者以中华书局为例,提到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对中华书局宏伟愿景的描述: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的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
书中还提到,中信出版集团以“以知识应对时代变迁,从中国观察时代变革”为价值追求;江苏人民出版社以“相信思想的力量”为格言;译林出版社用一句通俗易读的“不过坏日子,不读坏东西”的宣言,展现他们“不出精品便是做了坏事、坏了读者”的崇高追求等。
但同时,书中还提到了部分出版社选题平庸,学术无创新,浪费国家资源,损害生态环境,用制造噱头的营销方法大卖特卖,让读者买到后觉得上当。
一个优秀的出版社当然离不了优秀的编辑,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优秀的编辑能实现选题从无到有、化无为有,他所关心的问题,即使是很多作者和研究者也未必会想到,他所思考的世界问题、国家问题,特别是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都是时代的重大课题。他认为有必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找到合适的作者来撰写。”他有极高的阅读兴趣,也有非常强的观察力,而且交往的朋友,大都是在科学、艺术、文化、教育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与学者。
看了以上的文字,你一定和笔者一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选择百家出版社比选择四十万册图书要容易得多。选择优秀的编辑,就是找寻到优秀的阅读导师,由于他或她长期浸染在书海中,自然比起一般读者,就更加地懂书。并且,编辑之所以愿意编写某一类书,并传播于大众,自然是因为编辑们认为书是有趣、有用、有价值的。现如今,出版社利用移动互联网,以社群的形式,建立了与广大读者直接联系的渠道,使得交流更为顺畅。这也大大地提高了读者选到好书的机率。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在读完《出版的正反面》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别人可能认为此书是提供给专业人士阅读的,而我则认为此书是为广大的阅读爱好者准备的。因为,从书中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找到了一条选择好书的方法,那就是从出版社或编辑那里去定位“好”的书源。
在书中,作者以他在出版行业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法律功底,向读者普及了著作权、名誉权等知识,其中列举了《苦女人周迅》侵权案,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荣誉》《穷》《妖氛》等案例,都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说到这里,让我们回到书的开篇,作者抛出了出版业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这是基于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现实环境因素得出的结论。他指出,出版业危机当头的原因,一个是我们的世界变“平”了,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少了结构、少了路径。传统的“精英”难以见面,“精英”的作品需要通过媒体、纸张传递给大众。随着“扁平化”世界的到来,任何人都可以不断发表作品、接受读者反馈,成为“精英”“作者”和“出版人”。“作品数量和作者数量的无限制增长,导致传统神圣的‘作品’和‘作者’变得平凡无用而无需求。”另一方面,疯狂的视频和短视频攫取了人们的精力,剥夺了人们深度思考的习惯。“在火车上,在地铁里,在办公室,捧书阅读的人越来越少,看短视频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化与阅读背道而驰,甚至把它抛弃了——国民阅读率并没有随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增长。
这些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未免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之情。长此以往,当人们不再阅读那些具有理性思维、系统知识的作品,是否会诞生反智的一代?当世界上只剩下极易被投机者利用的“乌合之众”,人类只会“通往奴役之路”,跌进“娱乐至死”的深渊。
在作者看来,个人的阅读“使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俯视众生、眺瞰远方”,集体的阅读是社会、国家进步的源泉。“当通过大量阅读掌握知识的人不断集聚,形成知识群众和理性国民时,量变就促成了质变,带动了整个国家阅读率的提高,从而形成拥有知识和智慧的新国民。这样,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便可形成,其整体动能如同海潮,推动着这个国家向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跨越并最终实现。”
最后抛出笔者的问题:若干年后,纸质书还会存在吗?低阅读率会不会导致反智的社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