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科幻作品,大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肯定是《三体》,而刘慈欣作品中最早搬上屏幕的则是令人惊叹的《流浪地球》系列。
第一部电影中,为了启动地球发动机,人们不得不牺牲自己;而在第二部中,中国人的坚定信念成为了“流浪地球”计划的强有力推动者。科技、未来、人文,所有这些都在这短暂的电影中得到了探讨。
然而,在刘慈欣的原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理想主义”的思考。人们逃离太阳,是因为太阳可能会发生氦闪,高温的巨浪足以毁灭一切。然而,有人质疑这个周期太长、需要一百代人的努力。
在小说的开头和第一部电影结尾,人们成功启动了发动机,离开了地球。而孩子们的生活,刘慈欣真实而深刻地刻画了出来。他们从小生长在地下,对世界的认知基于投影。蓝天白云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在推行“流浪”计划的过程中,有着另一股声音从未停止,更加剧烈地让人们恐惧地观测地表和太阳。
这代孩子深切地感受到,人们逃离太阳的动机,那种不可控的恐惧扎根在他们心中。而刘慈欣用讲解太阳曾经带给人类希望的方式,为这种理性的恐惧植入了希望。
当然,小说中还有一幅美好的微型生态图景,里面有金鱼、海藻、水源,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缩影和温暖。在整个生态系统被改变的背景下,自然生长的果实成为了极其珍贵的财富。
在原著中,一句话不断地戳痛读者,“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在全世界人们主动接受或被迫接受这项计划的过程中,地球被洗牌了。未来一代代而起,成为了最大的奢望。
然而,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止,有时甚至会引发争吵和不公。最终,经过漫长的两千五百年,氦闪爆发了,英雄和嘲讽者被定格在那个时间里。
渐渐地,讲述故事的孩子们变成了老人,而“流浪地球”计划仍在继续,人们怀着希望迎接未来。
整个故事完美展现了刘慈欣对人性和科技的反思。当已知的数据反复测算之后,仍有人不断怀疑;但更多的人选择坚守信仰。第二部电影中,无论是数字生命还是大会上的决定,都在呼应着人文的色彩。
太阳或许会熄灭,但是对于每一个理想的追求,我们可以在心中永远保持一颗闪烁的星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