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之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它全面介绍了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未来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历史、演变和理论逻辑的分析,本书评估了过去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最终,本书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和具体的政策组合。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领域,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现有政策框架内以逐步解决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本书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
陶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2002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2007年,在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多个相关领域,包括转型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和户籍改革、官员社会政治网络与地方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0年和2021年,陶然教授连续入选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引用学者(ChineseHighlyCitedResearchers)“理论经济学”领域类榜单,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户籍、土地、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作者的三部曲从一系列紧密的发问出发,探究中国模式的存在与特点,本书是其一,旨在总结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挑战,提出一系列缓和矛盾,逐步扭转问题的改革。接着作者引出自己的构想,在保障储备土地继续提供住宅用地的同时,要求地方挖潜存量低效用地,并由前者的一定比例的用地出让金返还给后者业主,政府进行辗转腾挪。...
不少学者用反映事后结果的地方“财力”比例论证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并论证地方在“财权”下降的同时,却因“事实上的财政分权”保持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所以中国取得了持续的高增长,这更是“倒果为因”。...
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深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试点,在这两个地方谈土地制度最得其宜。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地方开始通过“土地金融”加杠杆建设开发区,房地产先行,再以更低价格出让工业土地,其结果是国内不同区域招商引资的“逐底式竞争”进一步强化。...
这三个关键要素和第二、第三产业的相互作用相结合,让中国靠出口制造业和城市房地产获得了高速发展,也造成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土地使用制度。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很多扭曲,包括房地产的结构性泡沫与过剩,土地过度城市化和人口不完全城市化的矛盾等等。...
学者在“限购限价”、“一线刚需“、“产业集聚”之类的同层级现象上相互解释,成为词汇理论的发明家和概念的唯一解释人,又或是直接搬运国外学者的研究(如JeanCOi),期望找到一个有“名头”的单一政策动作用来切割研究前后的变与不变(如分税制、房改等具有媒体性的因素)再糅合“竞争性zf”概念,用科学和数理的语言抹去当前发展的模式的political隐含,为bureacracy合理化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