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就是一种冒犯的姿态,它代表着弱者的呼声,试图从地下的暗处带回光明。这本书是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从摇滚、朋克美学到垮掉一代,深入剖析了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在“亚”成为一种美学、一个形容词的时代,要理解亚文化,必须从它们的风格入手。赫伯迪格深入每一种风格与边缘族群,又与之保持距离,灵活运用文学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理论工具,纵横于历史、种族与阶层等议题,呈现出全新的亚文化研究模型。
这本书的作者回答了什么是“朋克”?什么又是“亚文化”?他说:“反抗与矛盾在亚文化中找到了出口,它不直接挑战霸权,而是通过风格隐晦地反抗,它将审美视为一种拒绝,将越轨升华为一种艺术。”
本书写于朋克风格滥觞的1970年代末,与青年亚文化风格最“近距离”的分析著作,颠覆了美学常识与对“文化”的理解,也塑造了后世的朋克文化接受史。它是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明星学者迪克•赫伯迪格的天才著作,于28岁就写成,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影响深远,并成为文化研究的必读书。
此外,本书新锐译者精译详注,补充大量知识背景,带领读者跨入文化研究之门。既是经典新译,又是翔实的理论、时代背景知识的提供者。媒体推荐称本书是“如此重要:它复杂而又惊人地清晰”,是“第一本涉及到朋克又提供了相关知识的书”。
【作者】迪克·赫伯迪格(DickHebdige)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理论家,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目前,赫伯迪格担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影研究与传媒艺术系教授,同时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译者】修丁小猫芝麻的玩具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首先通过符号学,将亚文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引入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指出“但我们这类高度复杂的社会必须依赖精细的分工(即专业化)系统才能顺利运作,因此关键问题是:在特殊时刻与特定情况下,哪些独特的意识形态能占据上风?...
导言这本书的结尾部分,Hebdige写到:“本书自始至终都将亚文化视为一种抵抗形式,亚文化风格隐晦的表征了从属阶级体验到的社会矛盾,以及他们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抗”。Hebdige指出:“在战后英国社会,亚文化风格中意味深长的成分一方面展现了青年在经历了工人阶级生活制度性框架变迁后的反应,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媒体的‘意识形态效果’的功能”。...
但实际上,亚文化不是没文化,每一种亚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模式。克苏鲁文化最开始也是亚文化,它的标签是不可名状的恐怖,是对神话与基督教的一种反叛。《亚文化:风格的意义》这本书所讲的并非只是朋克文化的起源与风格符号,更是一种看待分析亚文化的方法论。...
是不是就忽然明白了,所谓的亚文化就是跟欧美主流文化相比而言稍微非主流的文化。其实我们几十年前的“非主流”就是“欧美朋克”的中国化而已,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当然也不是什么坏事。欧美非主流文化有许多衍生,比如嬉皮士、后来的放克、朋克、赛博等等。...
现在的年轻人,会听rap,会听脱口秀,但没有人听朋克,各种叛逆的口号越发细分,小美人鱼也变成了包公,这么看来,亚文化中的朋克也显得并不那么反叛,面对如今这样一个支离破碎价值观的时代,朋克,显然还算主线挺单一的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