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早晨,被两个陌生人闯入家中并逮捕。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里,K.四处奔走为这场难缠的官司寻求帮助。他找到了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以获得更多关于法院和法律的信息。但随着了解的增加,K.反而越来越困惑和无助。
在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最终审判落下帷幕。
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1924年因病去世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很多评价说“卡夫卡的困境就是当代人的困境”,在我国更为适用。于是便于痛苦中作罢,但卡夫卡不一样,他突破了最后那个声音,并把思维过程写下来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自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否认自己,认定自己是个fw,这种自卑来自于何处又是一个繁杂的问题。...
译后记帮我疏通了不少阅读时的疑问,比如为什么要写那些女人?整体而言这本书我觉得写的不如《变形计》,我怀疑创作时间太久导致故事整体与连贯性不足,叔叔,画家,洗衣服的女人,三个低等的银行职员等等都没头没尾的结束了。...
整本書充斥著一種慢條斯理的恐怖和怪誕,要不然是k精神錯亂,要不然是這個世界本身就詭異至極,或者其實兩者扭曲著重疊在一起。在這個世界裡小人物互相猜忌互相審判互相監視,真正有權力的人難以窺見面目卻又像陰影一般無處不在,怪物般的僵化官僚體製發出荒誕的審判,扭曲的認知逼迫出自我的崩潰。...
K过于急切地想要进入法的大门里,而最低级的守门人(应该是指书中提到那些对案件一无所知的受雇佣的法院的人)却不让他现在进去,但因为审判降临到K头上,所以法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而我想,这边是所想传达的,当审判行将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的时候,无论这个人有没有罪,无论法院有没有传讯,开庭,审判便已经开始了,这种审判不单由法院执行,被审判选中的人自己也会审判自己,而他周遭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审判起他。...
其实就译名来说,《诉讼》确是更合理,更能体现DerProzess“进程”的含义,漫长看不到尽头的诉讼。内核上,DerSchloß和DerProzess是相似的,但在形式上又全然不同。《失踪者》我看得不太懂,认为这是卡夫卡写长篇小说的试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