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之死》的篇幅虽小,却勾勒出清初山东剡城和淄川农村人民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氏是其中一位主角,她在承受生活重压后私奔,但悲剧却在丈夫的手中发生。
本书的作者注重文学性叙事,试图透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僵化的史料中重塑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依据方面,本书主要以《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为重点。此外,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也被用来构建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形象,虽然它是虚构的小说。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此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置的手法反而显示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
透过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曾经外表抽象的乡村世界,进入这些人物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苦难与梦幻。
史景迁(Jonathan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史景迁教授从《郯城县志》、县令黄六鸿回忆录、《聊斋志异》等材料中遇见了本书的主角王氏,想象并还原了她凄厉的一生。在故纸堆中钻出一条通往17世纪山东郯城的小路,史景迁看到了王氏面临的洪水饥荒、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匪兵劫掠、妇道纲常。...
依据:这大概是最让人失望的,只有地方志、个人笔记和《聊斋》,而且《聊斋》贡献了主要情节和个人部分。过于强调“信”,“达”就打了折扣,“雅”也就难以实现了。《聊斋》篇幅太多,让我又重读了,因为书中的时代背景,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变沉重了,跟我以往对《聊斋》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感知不符。...
去年暑期去的,甚至还去了马头镇,了解了现在的发展。读的时候忍不住跟朋友感憾,生命何其坚韧又充满偶然。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洪灾,蝗灾,干早),恶劣的生存环境(战乱,匪徒),严苛的律法与略带荒诞的判案,等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先人,都坚强地存活到了生儿育女,又让下一代长大成人,何其难也!...
以小说叙事和历史研究之间的方式复原了当时百姓在遭遇地震、旱涝灾害、蝗灾、明末清初无处不在的土匪暴力的场景以及乡邻冲突、民间正义、爱恨情仇。本身史景迁在复原当时场景时是非常冷静克制的,不管是对王氏还是对其丈夫并没有流露出偏向谁的立场情绪,也并没有控诉当时所谓以伦理纲常封锁个体的封建律例,而是客观的呈现每个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可能采取的行动与选择,正如知县最后对任姓的审判刑法选择,是考虑当时法律、家庭伦理道德之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