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 “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莎拉·贝克韦尔(SarahBakewell),1963年出生于英国的伯恩茅斯,后随父母在亚洲旅行多年,最终在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长大。返回英国后,她考入埃塞克斯大学,攻读哲学专业,毕业后在伦敦的一家图书馆做了十年图书管理员。2002年,贝克韦尔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除本书外,她的作品还包括HowtoLive(2010)、TheEnglishDane(2005)、TheSmart(2002)。她目前生活在伦敦,并在伦敦城市大学和开放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且看20世纪现象学-存在主义链的大师们在二战的超级漩涡里各自浮沉,或沉着或狼狈,或犹豫或一脸懵逼地爬上岸,抖落一身现代性的水珠,勇敢地走进或许是最后一次伟大时代的日落。...
此书以众多真实可靠的事件、书信、采访和回忆录集中刻画了风靡20世纪乃至今日的诸多哲学家间错综复杂的过往——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加缪、海德格尔、胡塞尔、雅斯贝尔斯……本书更让我关注到的就是哲学家的经历。...
2023年的第一本哲学书,在西西弗闲逛时无意中发现了它,对存在主义的好奇驱使我买下了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个人认为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开头对于存在主义主要理论的罗列和论述,简约但不简单,概念清晰透彻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与我而言,我不完全赞同鲁迅式的将文字作为投掷武器的做法,因为时事与政治热题都变化得太快,赶着具体公用的写作会迅速过时,而不如那些历经修改深思的作品有更大的生命力,而我这种看法是否正是波伏娃所说的逆向审视的某种后来人的傲慢,对于正向经历生活的人,是否用自己的文字哪怕去改变一点点时事都是更有意义的。...
就像你不了解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你就不会明白为什么那个时期会有那么多悲观主义者。不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你也同样不会了解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战后的德国,当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