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文世界最为人熟知的福柯作品。自1999年出版以来,已售出十余万册。罗兰·巴尔特称,这部著作对知识进行了清洗和质疑。它将“自然”的一个片段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将我们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
福柯从未将疯癫视为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直至去世。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法】米歇尔福柯【译】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19-07出版福柯在书中并没有用非常“理科”的实验和数据来论述“疯癫”,反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从症状本身,从当时的研究入手,对“疯癫”及其衍生的种种表现进行探讨,作者的目的不是撰写精神病学语言的历史,而是对其基于疯癫的理性独白的这种沉默做一番考古探究。...
《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习俗:将麻疯病拒之于某种神圣的距离之外,把它固定在反面宣传之中;疯癫在各个方面都是人迷恋,那种从最奇特的谵妄状态所产生的东西就像一个秘密,一个无法接近的站立,早已隐藏在地表下面;...
然而,stigma作为研究对象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却鲜少被提及。然而,stigma作为研究对象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却鲜少被提及。福柯最后探讨的艺术和疯癫的关系—“疯癫只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最后一瞬间,因为艺术作品不断地把疯癫驱赶到其边缘。...
读完《现实的社会建构》后读这本书发现有部分一脉相承的观点:疯癫是被社会建构的,社会是被人建构的,人又被社会所赋予角色,也被社会定义为疯癫。人自以为从野蛮走向文明,对疯癫的“治疗”也趋近于道德化。然福柯总能看到“文明”的另一面,如质问刑罚适用的监禁较过去所适用的残酷的肉刑真有所进步吗?...
就尼采对于酒神精神的诠释而言,世界意志正是正是非理性-疯癫,一种作为诗兴和迷狂的艺术冲动。”但是,“疯癫乃是与艺术作品的彻底决裂。”但是,“疯癫乃是与艺术作品的彻底决裂。因此,艺术在非理性的原初冲动中诞生,但是艺术作品完成的时刻,也正是它被理性译解和编码,重新归为理性之列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