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大圣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每一个情节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品读。虽然我只是粗略地听了一遍,但是在(加班一天之后)困倦的周日晚上,我想列举一些浅薄直观零碎的感受,以避免过于肤浅。如果不这样,就只能笼统地说一句“看过,挺好的,值得推荐”。
先来说说我对唐僧这个角色的观感。在小说中,我觉得唐僧并不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形象。他与师兄们之间毫无信任,尤其是对于大师兄。无论是真假美猴王与三打白骨精,还是唐僧不了解大师兄的神通,他都表现出对大师兄的不信任。即便是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唐僧也没有任何成长,对于大师兄仍然毫无信任,在危险时只想保全自己。这种局限性让我觉得他有点格局狭小。
另外,唐僧对待徒弟的态度也令人不满。他经常说一些专治低血压的话,对于大圣的救命之恩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反而嫌弃他的外貌和行为。我难以理解在日夜相伴、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死之交中,他怎么能表现出这种傲慢的样子。
我能理解唐僧一心求佛法、一心报国的追求。但是过了艰难时期,他能不能放下对那名女子的执念呢?或许这只是我的个人观感,但我觉得他过于依赖嘴遁。对于一种情况的发生,是否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呢?这种情商的不足让我觉得他对佛法的领悟和修为有些狭隘。相反,孙悟空更通情达理,既能在人间烟火中积极生活,又能高谈阔论。最重要的是,他能将深奥的佛学思想应用到行动实践中,知行合一,达到了真正的大成。
猪八戒虽然有时候说些俏皮话,但是直到最后居然还保持着色心不改。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他的本性仍然没有改变。最后他突然间立地成佛,这让我有些惊讶。因为这并不是像鲁智深一样的自主开悟,而是外力让他断绝了凡心,就好像佛祖关闭了他的开关,或者是停掉了他一个功能的机器一样,所以有些生硬。若再深入一点,就像走进了伊邪那美的幻境,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自发地洗心革面,只是外力作用下切断了俗念,那就无法真正摆脱过去和邪念,走出魔境。
沙僧和小白龙在剧中确实没有太多戏份,甚至连几句“大师兄说得对啊”“二师兄说得对啊”“师傅说得对啊”都很少听到。同时,他们在战斗力上似乎有些削弱,这让我觉得他们在变成黑化角色方面做得不够出色。
妖怪们的动机和背景令人唏嘘不已。尽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最差劲、不归路的方式呢?明明很多妖怪一开始没有错,为什么要故意犯错,招来人们的攻击?而且他们打架打一半还去吃饭、睡觉,这实在太过离奇。古人是怎么想到,就算是在生死搏斗之时,也要有停战吃饭的事情呢?这不是打仗,还有武将单挑的回合制战斗,打仗讲究的是兵贵神速。我的心情变得复杂,我感到可惜、可怜,宿命式的可怜。
本剧中一些诗词有点像顺口溜,甚至没有押韵。乾隆应该会非常喜欢。就像唱戏,或者像音乐剧一样,一言不合就开始唱歌。
我的心情变得复杂。有人说《西游记》毁了童年,我觉得如果只是妖魔鬼怪太可怕,或许并不会毁了童年。关键是无法向孩子们解释清楚他们眼里纯净的求知眼神。现在我更愿意接受从现实角度出发的同人创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