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合上的刹那,整个人瘫软在椅子上,嘴里只念着那句鞋匠说的话:“宁可让身体毁灭十次也不能践踏自己的灵魂!”可是我们仍旧知道,那个落入河水中的汉斯的灵魂已经被人践踏了!而他曾经已经尝试鼓起勇气毁灭身体,却没有做到!我并不为黑塞哭泣和伤感,毕竟,他已将自身的伤痛化作了作品。但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灵魂被践踏的现状,又是何等的无能为力,难道我们除了毁灭身体,就别无他法吗?我坐在窗前,望着喝醉了的汉斯,看着他一步步走入河水,那个刹那,如果是现代人的解脱,这一个世纪又何必继续呢?我也坚信,黑塞写汉斯,是想让我们逃出汉斯的命运,而不是成为汉斯!如果只是怜悯汉斯,成为汉斯的帮凶,黑塞九泉之下,也不能安宁吧!
汉斯·吉本拉特的开局,家庭层面不能说很好,但也差不到哪里去,相对平庸的父亲约瑟夫·吉本拉特,还是有些小聪明的。但他自身的天赋却是很好的,对于这种好天赋的孩子,早已安排了一条确定的道路,那就是通过地区考试进入教会学校,然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从那儿走上布道坛或讲台。汉斯,就是如此幸运,他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了小城派去参加地区考试的唯一代表。成为代表,就是希望,不管是父亲也好,牧师、校长也罢,当期望他,或者说努力的催促他去学习,并且要求他获得好的成绩,显然,他们没有人考虑汉斯自身,毕竟连他养了几年的兔子,也被送走,并说他“不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动物身上”。只有鞋匠弗拉伊格告诉汉斯:
“考试是身外之物,存在着偶然性,万一考不好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假如结果真的不那么理想,要相信上帝对每个人都自由安排,会引导他们走自己的路。”
作为唯一的代表即将参与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所有人为此焦虑,促使汉斯不断的学习,唯有鞋匠的话或许是一个安慰。这里也让我想到自己和我的一些来访者,有时候家长还在为孩子休学还是影响学业中徘徊。也不经让我追问,这世界什么才是重要的呢?成绩?名誉?金钱?……还是活着?鞋匠的话,让我再度,更加相信命运了,上帝自有安排,哪怕离开人间,或许也不是一个悲惨的选择。
在这强大的压力之下,汉斯不负众望,在118个考生中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录取36人,他也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录取通知书。汉斯的反应其实比录取更值得关注,他说:“要知道是这样,我完全有可能拿第一的。”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一,或许就是大家的渲染,使其紧张,这也让我想到现在的各种考试和一些工作机制,本身没啥事的,却被有些人的焦虑渲染得气氛凝重!在这优异的成绩之下,汉斯获得了不去学校的特权,也在父亲那获得了钓鱼的许可。伴随着第一章的结束,我们可以推测到,汉斯的美好假期即将来临,他的美好人生,也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其实考上神学院,那不过是卷过第一轮,为了让汉斯更好的在神学院获得优异成绩,这个假期的安宁,只能是想想而已,有一段汉斯遇到鞋匠的话:
“想是想,弗拉伊格先生,可是没时间啊。跟牧师每天一小时,校长那儿两个小时,每周还要去数学老师那儿四次。”
“在假期里?这简直是瞎胡闹!”
重点是,牧师也好、数学老师也好、校长也罢,都不觉得有问题,也不觉得这个课程多,而且都打着关照的旗号说着,也不用学太多哦。正如我们放假,老师布置作业一样,没多少呀,一下就做完了!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汉斯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毛尔布隆西妥教大修道院。开启了他那免于尘世生活的学习之旅。相比其他家庭之间的扭扭捏捏,汉斯显得更加独立,接下来作者描述了他们的宿舍生活,开始有了不同性格的室友,汉斯作为一个优秀学生,自然要和优秀同学为伍,这个优秀同学是海尔纳,但作为天才的海尔纳与教书教之间的鸿沟,是没法被填平的,从被关禁闭,到最后退学,海尔纳这个天才就这样被泯灭于修道院,最后被驱逐出修道院,还不允许学生与海尔纳通信,他离开后,黑塞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我想这也是汉斯的内心活动了。
“此后的几个星期里,大家都在谈论海尔纳和他的出走。距离与逝去的时间改变了人们普遍的看法,在那些总是躲着海尔纳的人的心目中,海尔纳成了飞走的山鹰。”
如果海尔纳的出走算是一种反抗的话,那他的结局算是一种反抗的失败,但是对于海尔纳自身的命运来说,他成就了自己!
汉斯稍微好一点的地方是,他的希伯来语是最好的,但是随着他的状态下滑,以及他与海尔纳为伍。老师们从挽救变成了无奈,直到最后变成了放弃,让其休学。辅导老师韦德利希的同情和关爱,反而在这个学校显得另类,所有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汉斯拉回“正轨”。书中有这样一段,大家也可以看看,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也正在同样的经历着这样的事情。
“也许,除了那位抱有同情心的助教,没人能在男孩脸上无奈的笑容里看到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的痛苦,看到男孩在淹没前恐惧而绝望地向四周张望。没有人哪怕有一瞬间想到,是学校、父亲和几个教师的极度虚荣,让天性脆弱的孩子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反思,“望着三张空空的书桌(一个死亡、一个勒令退学、一个休学养病),他(校长)总会感到难堪,虽然不愿承认,但内心无法抑制这样的念头: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孩子的离去,或许多少和他有关。当然,身为勇敢而道义上神经坚强的男人,他很快就把这无用又无益的自我怀疑从内心赶走了。”是的,他们反思了,但正如有些学校的老师所说,我也觉得这样不合适,但是呢?为了升学率,我又能咋办?
回家后,内心的折磨才是刚刚开始,这里倒叙了汉斯的童年,黑塞用很大篇幅去描摹了汉斯准备自杀的场景,内心纠结的地方也做了发篇幅的叙述。这个地方让我想到了黑塞的自杀,或许这个场景就是黑塞在15左右退学的真实场景。当然他也没有自杀成功,而最后作者将汉斯写到了死亡,或许也是在象征层面杀死了那个灵魂被践踏的自己,从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新生,也或许因为如此吧!汉斯的死亡描述得格外浪漫:
“兴许他被水的美丽所吸引,俯下身时,宁静而深邃的夜晚和银色的月光笼罩着他,疲惫与恐惧在寂静中将他逼进死亡的阴影”。
他死了,葬礼之后的小城依旧,这是汉斯的悲剧,但也是黑塞的幸运!
就这样,汉斯这个天赋异禀的人才,就被神学院的校长所说的,“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他就在他的短暂的青春里被车轮所碾压过去了!合上书,我想到了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关于战争的一个说法:
“唯独那些用语言来煽动战争的人才有罪。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对他们反击的话,我们也一样有罪。”
这一句似乎对这个车轮也有同样的意义,只有那个把我们碾入车轮的人是有罪的,那个将汉斯碾入车轮的人是有罪的。一个世纪就这样过去了,有多少人为了反抗而献身,又有多少人为此含恨九泉。而汉斯的悲剧并没有因为一个世纪过去而过去。黑塞用他的作品逃离轮下,而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轮下呢?答案是未知的,黑塞以汉斯的死,将问题留给了我们。
而悲剧重演的今天,我,一个手无寸铁的、灵魂被践踏的、苟且偷生的行尸走肉,又怎能不会引发共鸣和心痛呢?这心碎的状态,或许是为汉斯、或许是为海尔纳、或许是为黑塞、或许是为自己、但更是为那车轮下所有涂炭的生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