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后,我感触很深。
每年,上千万高中生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后,其校园的生活体验被简化为一些结果变量,学生群体内部的分化被忽略了,他们的际遇被假定为某种同质化的过程。
但现实并非如此,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在求学求职道路上,结局也大相径庭。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是一本优秀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对南北方两所典型的重点高校数十名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分析其家庭出身、思维模式对人生的影响,并对比了“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在这个竞争日渐加剧、阶层日渐固化的时代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非常有必要看看。
拥有“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数量不多,其核心特征在于:他们了解大学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和非制度性为规则,因此有意识地树立生涯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他们往往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伤害别人利益的我们一般称为“精致利己主义者”),通过掌控自己的生涯目标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往往可以有效地转化成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
但广大陷入“直觉依赖模式”的学生,却往往将围绕生涯目标组织大学生活视为“功利心强”“动机不纯粹”,并且对使用讨巧的策略达成目标有种道德上的拒斥感,这种根深蒂固的“老实人思维”,由于他们的文化工具箱可供用来理解大学逻辑、组织求学生涯的信息过于匮乏,他们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要么随意盲目,要么缺少精打细算,以至于与“读书改命运”的想象南辕北辙。
出现这种落差,不只是底层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有欠缺的经济能力,匮乏的关系网络、以及家人有限的智力支持。
优势阶层的父母一边鼓励孩子发展掌控自我的能力,一边又有足够的实力和眼界为他们保驾护航。这些父母自身有高等教育背景,有的甚至就在大学工作,他们洞悉如何在重大教育决策中趋利避害。
比如,书中某个学生的父母就曾建议他,本科阶段选择培养口径比较宽的科系,有利于硕士阶段进入细分领域深造,基础学科既可以为艰深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也能轻松跨到好就业的经管类专业。另一名学生的父母就指出,在好学校和好专业不能两全的时候,先选好学校,然后可以通过转专业和辅修的方式化解专业劣势。
但是弱势阶层的父母在这方面不会插手,多半是因为没有能力和见识去参与孩子的决策。他们大多数对大学生活一无所知。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他们再无法就子女高中以后的重大决策给出具体的咨询意见了,更不用说指导他们管理大学生活和确立生涯目标。实际上,他们的子女能够超越他们成为全家第一个大学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期望,至于上大学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这也是我们这些底层孩子总走弯路的一个原因。
我们在毕业多年后可能才会真醒悟,同样是面对地形复杂的迷宫探险,“目标掌控者”是持有迷官的地形图人场的一一他们洞察了这套游戏的规则,对各关取胜之道深谙于心,于是他们不会单单关注某一关的胜负,而是直奔自己设定的关底对决,不惜动用技巧、装备、利用游戏规则来尽可能减省在中途所要花费的精力,甚至常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套游戏规则本身。
但“直觉依赖者”则从未见过迷宫的全貌一一他们常常忘我地专注于每一关的竞争,没有意识到事先设定关底对决才是整个游戏的取胜之道,按部就班地走着。他们勤勤恳恳地遵循游戏规则,面对每一关的挑战都心怀忐忑或力不从心,更不知道下一关又将面临什么任务。很明显,目标掌控者更容易早日通达关底,获得他们想要的职业:而直觉依赖者对关底对决毫无预设,哪怕前几关表现还不错,也更可能在关底手忙脚乱。
《继承人》一书中曾说:“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级……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过于不觉悟,从而促进了自己命运的实现。”
对于我们这些在不利局面中苦苦挣扎的底层孩子而言,我们能用的资源实在太少,家族里很少有大学教育的引路人。从“直觉依赖模式”蜕变为“目标掌控模式”是一个艰难且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突破固有思维,知行合一,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一次次将自己打碎重组,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