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这部小说在角色塑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整体而言,人物比较扁平,缺乏前后纵深上的变化。在主要人物中,程心被批评最多。
从刘慈欣的本意来看,我猜测他并不是想以贬低的态度来写程心这个角色。在刘看来,程心可能代表了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她的地位和权力源于她是通过民主方式“选中”的。因此,程心所做出的种种错误选择和灾难性后果似乎是大多数人选择的结果。
然而,在我看来,程心这个角色的失败,首先是从小说角色塑造的角度上而言,程心实在是太单薄了。虽然《三体》中的其他人物也缺乏纵深,可能罗辑是三部曲中唯一一个有前后变化的人物,但其他人物如史强和维德在出场时已经很成熟,所以缺乏变化也可以理解。但程心在二十多岁时登场,是个涉世未深的新近毕业生。然而,经历了数个世纪的重大变故之后,她的内在并没有任何成长和变化,这在逻辑上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也无法给读者带来真实感和代入感。
而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是,程心这个角色集中体现了刘对人性、竞争和性别等议题上的简单化。在第三部中,程心和维德维德的回应体现了这种对立:“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在这里,“人性”与“兽性”是直接对立、不相容的,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程心所代表的爱、感性和女性能量在竞争性的环境中作出了错误选择,而且从根本上只能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种二元对立在我的观点中是程心这个角色失败的根本原因,并反映了刘对这些对立面理解的局限性。实际上,“人性”与“兽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它们实际上可以共存。程心所代表的更多是人性中被动的、保守的、惯性和安于现状的一面;而维德所代表的更多是开创的、积极的、冒险和进取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说程心“代表大多数人”没有错,但读者在文艺作品中通常更喜欢后者——这些都是我们天生具有的能量和倾向,但在现实世界的规范中往往被压抑。
同时,我认为将程心作为“爱”的代表是对“爱”理解极其肤浅的。爱从来不是被动、退缩、保守的,而是积极、主动、需要极大勇气和担当的行为。在第三部中,刘多次使用程心抱婴儿的意象,几乎在程心每次重要决定时都出现,似乎表达了一种母性的保护本能。然而,这种保护本能并不等于爱。想想有多少子女受到所谓的“母爱”伤害和限制,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到在我们文化中一般所认为的“母爱”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爱”的反面。当母亲超越纯粹、被动的本能,有意识、积极地去“认识”她的孩子,而不是将孩子当作自我的延伸和情感投射对象时,爱才开始萌芽。然而,刘在使用这个意象时,并没有深入到爱的更深层次。因此,在刘描写程心丢弃开关的那段描写中可以看出:
“最后这段时间像蛛丝般被无限拉长,但程心没有再犹豫,她坚持已经作出的决断。这个决断不是用思想做出的,而是深藏在她的基因中,这基因可以一直追溯到四十亿年前,决断在那时已经做出,在后来几十亿年的沧海桑田中被不断加强,不管对与错,她知道自己别无选择。”
这段描写其实是题外话,但同样适用于罗辑和庄颜的故事。很多人看了罗辑和庄颜的故事不会感到什么,甚至可能有反感,原因也是一样的。罗辑爱上了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对象,虽然这本身不一定很糟糕,因为当真正的庄颜出现时,罗辑仍然可以
“本书想要表明,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不管你达到的成熟程度如何。本书的目的在于使读者确信: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人格,从而达致一种创造性的倾向之外,一切爱的尝试都注定失败;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逊、勇气、信仰和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如果一个文化中罕见这些品质,则人们也将难以获得爱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他认识有几个真正会爱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