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对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了反思。从年幼时期起,作者就没有得到母亲的关注和陪伴,甚至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也没有请阿姨照顾她。在外婆家长大,作者长时间接受外婆对她的唯一要求:一顿饭一碗必须吃完。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独立和吃苦。
然而,作者的母亲对于她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在意,每次考试后都会询问成绩并给予奖励。暑假作业必须完成,而作者却在某次特意不想写作业时,乱涂乱画被母亲发现并当场揍了一顿。母亲还限制作者阅读闲书的时间,要求她集中精力复习。母亲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和监督常常让作者感到压力,甚至睡在桌子上复习时也会被母亲叫醒继续学习。
通过对比自己与永爱这位职业教育家的成长经历,作者逐渐意识到母亲的自信与永爱的区别。永爱在书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问题,尽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真正的快乐。作者认为,永爱的自信与食欲的奋斗症之源紧密相关,她将自己的重要性不仅仅投射到自己的亲人身上,还包括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种自信是善良的,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心理压力。
对比之下,作者的母亲就显得极度自信。尽管忽略了相对艰难的经历,但母亲在介绍作者时总是强调她的优秀,并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教育方式。这种自信也不由自主地影响了作者自己,使她倾向于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自己,逐渐剥离了这种情绪的掌控,摆脱了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影响。
此外,作者还思考了教育孩子的局限性。她认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只能扮演园丁的角色,提供资源、平台和帮助,而孩子的人生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大的掌控力和话语权。”作者注重培土、浇水和抓虫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搭建合适的支撑结构。孩子的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完全由父母负责。
综上所述,这本书通过回忆和反思,探讨了作者与永爱这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通过对比,作者逐渐认识到母亲的自信与无声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与母亲的区别,并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平衡点。此外,书中也探讨了教育孩子的局限性,强调父母只是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这本书引发了对教育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对于父母和正在成长的孩子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