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初中时,我以为已经很难搞了,那时的他面临中考,所以即使有矛盾时,我都采取“抓大放小”的态度去容忍。然而,过来人提醒我,高中更难搞。
实际上,忍并不能解决问题。心理学认为未被表达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只会以更丑陋的形式爆发。果不其然,儿子暑假是我们争吵最多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孩子的叛逆期,之前的相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他着急独立,我不愿放手,同时又希望他听从我的建议。比如国庆节七天假,我希望孩子有规划的作业和复习,为即将到来的月考做准备。然而,他根本不愿意去做,七天里我们吵了四天。在经过N次交锋后,我被迫选择妥协,因为我根本斗不过他。
这是妥妥的“权力之争”。儿子有次跟我说:“妈妈,你就让我去做吧,错了我也认,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想到最近读到的心理学博士贺岭峰在《和孩子做队友》一书中的一句话:与孩子对抗是以父母失败而告终的。孩子的成长比我们快,我们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控制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弱,他们的反击能力越来越强。
想想真是这样。当我与孩子发生激烈冲突时,不忍心挫败他,最后认输的一定是我。吵架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开始思考如何治理他,找到对策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让父母棘手的是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那么怎样与青春期的“白眼狼”相处呢?这本书的几个观点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首先是允许孩子犯错。家长之所以唠叨,只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然而,孩子青春期后,根本不愿意接受家长的任何意见,哪怕你说的都是对的。越是这时候,家长应该明白犯错是人天生的权利,不要立即批评,特别是说“我早说过吧,不听老人言”之类的话。亲子关系最重要,孩子的独立也非常重要。所以,孩子该冒险时还是要让他们冒险,特别是孩子长大后,该放手时就要放手,给他们的成长留下缝隙。迟早他们都要像雄鹰一样独自翱翔天空。父母只需做守护者,成为孩子的托底人,这样也给了孩子自信和勇气。要相信孩子不会比我们差,很可能会比我们更强。
其次是想让孩子听你的,先处好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从来不是敌对的,而是盟友关系。孩子上初中、高中后,本身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即使有矛盾,也不要跟孩子争吵,非要论个输赢。争吵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应付学习的压力之余,还要花时间和精力与父母对抗,而没有心思学习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战壕的队友关系,而不是对手关系。想要孩子听你的,必须与孩子处好关系。只有与孩子的关系足够好,他们才愿意听你的。此外,孩子到了青春期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有时间的情况下,孩子都不会选择跟父母一起,而是跟同学出去玩。因为他们觉得和父母有“代沟”。我们能做的是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一天到晚提学习和成绩。要让孩子觉得他们最重要,而不是有条件的爱他们。很多亲子关系的矛盾都源于家长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所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否则问题没有解决,还可能伤害亲子关系。对于父母来说,想好好教育孩子,首先要管好自己,鸡娃不如鸡自己。言传不如身教,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做好表率,很难给孩子树立榜样,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最后,家长始终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包容他们,面对问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人生参谋,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很多孩子犯了错或在学校受了委屈,不敢跟父母说是因为他们担心被再次批评。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只有让孩子相信父母是他们坚定的队友,安全的守护者,他们才会向父母敞开心扉。例如,当儿子被罚抄作业时,我会帮他写作业,这样他的睡眠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也能集中精力听课。父母要随时做孩子的战友,而不是一味地整治孩子。
养育青春期的孩子确实很“难搞定”。据说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踩着父母的“尸体”往前行的。有时候,我们的担心和恐惧不是来自对孩子的表现缺乏信心,而是来自对这个世界、原生家庭和个人成长历程的缺失与焦虑。
然而,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其实对付他们并不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与孩子成为朋友,相互理解和支持。当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调整好身边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孩子的情绪也会得到改善,行为也会向上转变,成绩也会提高。这是父母用自己的行动在影响孩子。
与孩子对抗只会以失败告终,而与孩子成为队友,才能解决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时刻要站在孩子的一边,包容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人生参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