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TVB播出了一部名为《洗冤录》的电视剧,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部关于世界法医鼻祖宋慈的故事。剧中,宋慈是一个被人嫌弃的少年,但通过学习验尸和钻研,他终于成为了京畿提点刑狱司,相当于现今的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他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
虽然剧中关于宋慈身份的展现是虚构的,但通过剧情中的蛛丝马迹和尸检,可以还原案件的始末,充分尊重了宋慈在刑狱领域的贡献。对于对宋慈本人在宋朝的真实生活和心态感兴趣的观众来说,《宋慈洗冤笔记》是一部不能错过的作品,通过与年轻的宋慈一起解决第一个刑狱案件:太学岳祠案。
当时的南宋以临安为都(今杭州),太师韩侂胄极力推崇北伐,许多学生纷纷应和他的号召,前去祭拜岳飞,表达爱国之情。然而,太学先生何太骥却猛烈抨击学生们,驱散了他们,并锁上了岳祠大门。然而当晚,何太骥竟然在岳祠内离世,并伴随着一场大火,与四年前的巫易惨死现场一模一样。到底是谁对他们进行了报复杀戮,还是复仇者正在行动中?圣上不久后要视察太学,时间紧迫,必须破解这起命案,还原真相。宋慈成为了最大的嫌疑犯。
然而,宋慈神情淡然,丝毫不因别人的误会而焦虑。当太师韩侂胄询问宋慈时,他回答自如,既摆脱了个人嫌疑,也证明了自己在破案方面的本领。在被拘留监狱的当晚,宋慈收到了一道圣旨,被任命为临时浙西路提刑干办,有半个月的时间来破案。
宋慈细心,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出其不意,毫不畏惧强权,在他身上展现了刑侦人员必备的素质。首先,他查看了案发现场悬挂的锁链上的灰尘,推断出锁链是否来回晃动,从而确定了何太骥是自杀还是被他人杀害。他还发现了何太骥身上插着的毛竹尖刺,这成为追溯案发经过的关键线索,而一小片指甲的剥落最终确定了案发现场。确定了他杀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有合理的证据还原真相,并找到凶手,昭雪冤情。
案发当天正是新年伊始,临安街上人潮涌动,一个姓杨的孩子杨茁丢失了,他是当朝皇后弟弟的孩子,是老来得子。杨茁和姐姐杨菱一起出门,但杨茁却突然不见了踪影,找遍了周围也没有找到他。因为言行粗鲁,辛铁柱被误以为绑架了杨茁,进了大狱。辛铁柱是辛弃疾的弟子,武力十分出众,是一位武学生。宋慈被他的情况所触动,决心为他证明清白,并找到真凶。通过寻找,宋慈找到了吴大六,揭开了熙春楼的一段秘密,解开了杨茁与杨菱之间的纠葛。
在众人的言辞中,真假虚实,是为了掩饰个人私欲,而宋慈一直冷静地听取每个人的叙述,推理分析,在矛盾之处寻找破局的关键。巫易坟前眉山香灰的存在、被刀割画的墓碑、老伯细心打扫的牌位、净慈报恩寺残留的抄经经书,这些看似无关的行为背后是情谊透露出的真相。
尸体是最真实的证人,即使是已经去世4年的尸骨。宋慈对尸骨进行了仔细整理,发现了左右腿骨的不同,通过蒸骨后用红伞遮光检查骨骼,发现了血荫,断定了生前受伤之处。没有血荫则是死后受伤。通过使用科学方法,破除了迷信和感性的引导,还原了作案现场。
宋慈四处走访,探寻案件发生的始末,却意外发现一众朝廷命官为了个人私利而肆意操纵事件。元钦的阻拦是为了迎合杨大人的命令,而乖戾的韩公子则是听从父亲韩太师的话配合宋慈查案。宋慈查明了死因,却查不出背后的前因后果,这给故事带来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而不是真相水落石出,这让观众不禁思考前因后果,想要一探究竟。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宋慈头戴东坡巾,身穿青衿服,是临安城中随处可见的年轻读书人。他陶醉于刘克庄的诗词之中,在他面前的美女让他心猿意马,而西湖边的算命先生则让他大为光火。作者聚焦于宋慈的的从容不迫,前后奔波和思考,将他塑造成了通过事件的调查找寻真相的关键人物,展现了他的公正和不畏艰难。与之相对的是刘克庄,他是宋慈的朋友,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却始终支持着宋慈,为他忙前忙后。读者则是跟随着宋慈一起揭开事情真相,才最终明白了一切。
为什么是宋慈能洗冤呢?因为宋慈不会被局限于眼前的现象,他相信现场上的蛛丝马迹,倾听别人的话语,摸索人情,学习科学并进行实验。他是破案的关键,但又以每个当事人为主体。即使故事再离奇,他也会惊叹,勇于直言。
故事的最后,是刘克庄为宋慈写的墓志铭,讲述了他一生为民洗冤的事迹。他做官清白,为人坦荡。宋慈的志向是“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他身体力行,不求外物的诱惑,多做好事。阅读和了解宋慈这样的实干之人,会为当下浮躁迷惘的人带来一些定心丸。如果你在工作中有新的进取,对待事情有了新的从容,对待人际交往中更加真诚,你就活在了当下,不必焦虑于后人的评判。因为人总会不自觉地靠拢和推崇那些善行善意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