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长时间被剥夺情感依恋的婴儿会面临不可逆转的技能衰退,这意味着情感剥夺可能致命。而在成年人身上,这种剥夺可能会引发短暂的精神病,或至少引起暂时性的精神错乱。
《人间游戏》的出版,轻松登上畅销榜。其中涉及安抚、游戏、扭曲、沟通、以及“儿童”、“父母”和“成人”等词汇,迅速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伯恩认为,人们不肯“成全”一段人际关系,任由不良沟通作祟,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10种不健康的家庭中指出: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功利化的爱则说,必须会弹钢琴、取得很多成就才能被爱。这也是一种游戏。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个体,都是一组行为模式。一个孩子从幼婴儿长至成年,都是在父母的自我状态下成长的,这种自我状态很容易被复制成自身的自我状态。因此,“每个人内心都带着他的父母”,在新的状态下,适时激活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成人自我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男(女)孩”,他们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适时转换。
这张图描绘了个体的完整人格,包含了一个人的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生存必需品,能在规范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的活动中进行客观的调解。父母自我状态具有重要功能,如陪伴孩子成长、互动、喂食、爱抚、拥抱、眼神交流等等,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
因此,人格的三个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只有当其中一个或几个自我状态扰乱了健康平衡时,才有必要进行分析和重组。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席之地,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常常会互相转换,会惠及双方。
游戏是指自我或人我之间发生的功能不良的互动模式。游戏是一系列持续进行的互补式隐藏沟通,目的朝着一个明确的、不可预测的结局发展。人与人的沟通和相处,是由各种游戏构成。
所有的游戏都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目的、角色、心理动力学、范例、沟通范式、步骤、获益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教他们玩什么游戏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喜欢不同类型的游戏。社会交往中,游戏填补一些闲暇时间,与消遣形成互补,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避免了相处时的尴尬处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这光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从自己的生命的深处焕发出来的,他不会引你走向大多数人所行的路。它是孤独,是叛逆,更是真正的自我,是人生值得。因此,好好成全一段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深入理解游戏背后的真实心理需求,让自己的人生趋于理想中的圆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