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茑屋书店读了这本书,非常非常吸引我。艺术家的人生真是丰富多彩。这本书给我许多启发:他小学时不喜欢练琴,从来不写家庭作业,每天放学疯玩(一个人),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上钢琴课和作曲课。中学听披头士,德彪西,巴赫,忽然爱的不行于是自发地听音乐写曲子。老师问他想考什么高中,他想考一所厉害的高中因为那里的人很酷,于是意识到要学习,发奋终于考上。所以逼着用功没有意义,自己明确目标或者真的热爱才有动力高效的做好。
我们的教育是固化死板,教育平均主义无法兼顾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导致一些人花时间在无用功,一些人跟不上趟儿。其实大部分重复的刷题的确是无用功。坂本书中那个自由的,自发追求心中所爱的无拘无束的少年是令人神往而羡慕的。
大学阶段翘课,逃课,听爵士乐,组乐队,去美术系蹭课,谈恋爱,跟各种艺术家交朋友,一切都是自由的,丰富的,充实的。结婚,离婚,再婚,一切随遇而安,没有什么挣扎,不必特意为所谓责任绑住自己,反而是忠于自己和尊重感情。
机会来了就紧紧抓住。为《末代皇帝》配乐且时间紧张,从未接触过中国音乐那就连夜听够所有能买到的中国唱片。贝托鲁尼暴脾气反而被激励到写出足以证明实力的作品。事业的局面慢慢打开。
一切随心而动,随性而起,真实地追求一切热爱,最大限度地开掘才华,活出最佳人生。
反观许许多多人,在应试教育里循规蹈矩地做个好学生,反而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追求什么,目标是什么。或者说知道,但是却不得不为了一次次升学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弃自己的热爱,连自然而然地追求艺术,追求爱情,都变成了需要鼓起勇气的人事情,变成了需要鼓起勇气与家长和老师对抗的事情。难道我们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反人性的吗?
我们原本会有多少个坂本龙一,多少个是枝裕和,可是就是一次次淹没了,淹没在题海里,淹没在考试里,淹没在家长自以为是的安排里。有多少人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适合的工反而倒退了?今天大家都在干什么无谓地卷,无谓地竞争、无谓地挣扎,低效,是对人的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是愚蠢的,混沌的。
我听说作业写到11点的小学生,写到12点的初中生,呆头呆脑的高中生。听说一些中学生学习紧张到中午饭只有十分钟时间吃。那么高的近视率。我们的确似乎升学要考体育,可是拧巴的是学校并没有重视体育课,只是给了课外体育机构开了扇盈利的大门。
教师朋友说她们很累,学生很累,很累但是无可奈何。减负越减负担越重,减了个寂寞。
真的enough了。谷爱凌每天睡十小时,奥运冠军+斯坦福学霸。你要说她天赋异禀也对。但是我们搞这种疲劳战到底有没有必要呢?譬如德国学生小学到高中3:30放学且没有作业,那人家也考大学,也出类拔萃,诺贝尔奖比我们多,人家没有在基础教育过度卷,也没耽误什么,不是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