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单凭感觉很难做个好父母。这是因为人进化来的感觉、情绪、直觉、欲望、本能和个人有限的生活经验所组成的“原生智能”是要让自己和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竞争”中获得成功,所以我们生活中更常见到父母很看重孩子是否能在学业上表现优秀、在社会中出人头地,而常忽视孩子的幸福,更少关心孩子的内在感受、人格养成。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文明化和人类认知认识的提升,如果没有某种捷径让父母在人格和认知上改进,权宜之计可能是在法规上要求人们先参加“父母”学习培训班,多方面评估考核通过才能生养孩子,如果后续出现问题,还有必要吊销生养孩子的执照。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想带来就带来这个世界上,不可以随随便便对待。这或许违反了直觉,却刚好是“文明”的证明:我们的智慧开始胜过自然。
我们不会天然生出一种所谓的“健康人格”,不通过后天学习也不会有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刻理解;进化来的本能会让我们去“适应”环境,根据环境塑造自身,D.Buss称之为根据生存环境状况选择自己的“人格菜单”,比如父母严厉、过度控制,孩子或许就发展出顺从、懦弱或麻木等来应对,所以西格尔和格策尔在《由内而外的教养》ParentingfromInsideout中反复提到“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正是在说父母应先去纠正自身问题。
古人有时会推崇一种“孝”道,讲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不能说这种理论有多蠢,安·兰德之流现在还把“生命”看作是最高的价值,它相当于在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不是我吹,假如我把我的猫关在一个图书馆里几个月,它能在人生这个问题上得出更好的结论。说“古人推崇”令我内心十分不安,因为如果孔融这样的人跟我说“物以类聚”,然后问我眼里是不是只有那些笨蛋,我就很难给自己提出辩解。
生命不是最珍贵,那是进化进程、基因等的看法,我们不该有此种观点,就像农民不该为皇帝操心江山稳固,奴隶不该替主子思虑财富积累那样。我可以挺直腰杆跟孔融说,您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是个了不起的洞见,但还不够,我认为应该是“父母于子女有债论”,孩子都是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如果孩子无法度过幸福的一生,仅就此来说,父母全责,不过考虑到人生还有不可控的“运气”,可酌情减免。
如我在别处所说,不是孩子自己要求或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真的愿意跟随某些糟糕的父母出生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之中吗?我很愿意听听那些给出肯定回答的人的想法。而且,在出生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只能任凭环境摆布,虽说不是随波逐流的死鱼,如果环境不良,把我们塑造成歪瓜裂枣,要想咸鱼翻身,又需要更多的运气。也就是说,在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拥有重塑自身的意识和能力,还得看命运的安排。
我把这看成人生最大的悲剧所在,但这并不正确,你或许会想到,这是我悲观倾向发作的产物,看到的只是杯子的半空;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它是人类最大的幸运或者说希望所在:想想其它各种生命存在,人竟然还有机会脱离自动机形态而主宰自身!只是有些人缺少了这种好运而已,不能把所有人都能获得自由意志、都能“自律”看作是理所应当。
根据当时各种条件如何而决定是否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是父母,但是我所谓根据运气减免父母的责任并不是最终的判决,你或许记得,我在别处已经分析过,逻辑上来说,父母是什么样,又是生育她们的父母的责任,如此复推,就会一直推论到类人猿那里,再往上追责已无意义。类人猿智力有限,尚且懵懂无知,所以整个追责也就失去了意义。
与类人猿相比,我们的智力有了不小的进步;与古人甚至百年前的人相比,我们对抚养孩子的认识已经有极大的改变和进步。我们经历过各种各样包括“婴儿哭了不要抱”这种离奇的、愚蠢而残酷的流行理论和观念的、回过头来看会让人痛苦的时代,今天许多受过教育的、认知上有能力理解的年轻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用爱和“reason”来养育、指引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并努力让孩子幸福,让人欣喜。
历史越是回溯,我们越能看到人的本能对人的支配:大体上,越古老的时代越是青睐和讴歌人在世俗世界中的成功。当然,我们也不能高看现代人,诺兰的《奥本海默》依然在宣扬“成功”的无尚荣光,却很少关注奥本海默身上典型的“uninvolvedparenting”,夫妻表现得就像孩子不存在,作为缺少了正常成长需要的父母的情感关注和回应“neglectedchildren”,奥本海默的儿子不顺利的人生和女儿的自杀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带孩子到这个世界上,就得对孩子负责,显然奥本海默夫妇完全失职。
仅就世俗中的成功而言,“智商”也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人们早就发现“情商”的重要性不亚于智商,我把它称之为“人格资本”或“性格资本”,加上Bourdieu的“文化资本”,与智商一起可以看作是决定个体在社会中是否能够获得成就的三个基本要素。不是说瘸腿不能成功,三条腿儿有的人缺两条半也成功了,这是大基数下的概率问题。不管怎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我反复所说,成功或成就只是个副产品,或者说是工具或手段,是我们求真、求美或求善的努力有了收获,是这种收获对人类有益,让我们有了成就感、满足感,由此感到快乐和幸福。
由于本能让人生来适应环境,所以就会出现“人格遗传”现象,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或者与之互补的——孩子,所以西格尔和格策尔说“父母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心理模式传给孩子”。比如说,如果父母性格懦弱,孩子可能也学得懦弱,当然也可能会由于父母对孩子的“permissive”放纵而导致孩子变得蛮横。许多父母没有足够的幸运发展出完善的人格,所以至少对多数人而言需要先去重塑自身,否则必然会连累孩子。
当然,即使不是为养孩子,我们也该去反观自身,如苏格拉底所教导“knowthyself”,且先不谈如何脱离本能、欲望支配来获得自由意志,不健康的心理和有缺陷的人格也会妨碍个体自身的快乐和幸福。比如说,如果我们在跟自己的父母关系中发展出不佳的依恋模式,比如矛盾焦虑、回避,我们也很可能在成人之后与爱人、朋友也会发展出同样的并不甜蜜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失掉了一个幸福的主要来源。然后,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把这种有缺陷的模式传递给孩子。
在我看来,有一个简单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进行修正: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试着像一个有着高尚或完善人格品质的人那样去做人做事。某些时候你生气了,软弱了,或者焦虑了、抑郁了,想想一个有着勇气、心胸、坚韧等品格的人是否会有这种反应,然后努力成为这样一个人。在养孩子的问题上也是一样,始终牢记,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我们想要她健康成长,发育出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就像希望她学会各种技能、知识那样,需要对孩子进行细心的照料、培养和引导。孩子就像花园里的花,长得如何、是否盛开,是父母自己作为园丁“工作”的结果,有的父母对孩子生气、失望,完全搞错了——甚至她的基因都来自于你。或者可以把养孩子看作是解方程,许多人缺少必要的知识,解出了各种错误的答案,并不奇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