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张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这种“对痛苦的风度”是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的。 青铜和葵花是如何拥有这种“风度”的。 青铜生在大麦地最穷的人家,小时候遭遇过一次火灾,之后成了一个固执的哑孩子。 葵花早早失去了妈妈,又在芦苇荡里失去了爸爸,她被寄养在青铜家,是个聪明、好看,知道感恩的好女孩。 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什么都没有,大人们努力挣点钱也都是为了孩子。青铜和葵花感念家人的好,都是无私、忘我的。大麦地的村民们也都是善良、知足的。葵花遇到的唯二“恶”势力就是家里养鸭子的嘎鱼和隔壁村和她抢磙子看马戏的小孩子们。 青铜也是苦惯了,一开始没有发生什么大转变。他一直是善良、固执、坚韧的。直到葵花开始教青铜识字,“他变得安静”。直到葵花离开了大麦地,他大喊:葵——花!才终于又会说话了。 葵花早年丧母,七岁,雕刻家爸爸死在了芦苇荡,干校的叔叔阿姨把她托付给青铜一家。经历这样大的人生变动,她应该比同龄人已经懂事得多。青铜一家都不愿意委屈她,再穷也要省下钱给她上学;知道葵花想要照相,想尽办法挣钱;房子被大水冲塌了,借钱也要盖最好最大的房子给青铜和葵花住……她知道“自己是这个家里唯一一个吃闲饭的人”;她意识到青铜为了自己看马戏一直驮着自己,不能再这样;她看着青铜看着自己的数学和写字本眼睛闪闪发光,忽然决定,要教青铜识字……在家人的爱中,葵花懂得了为他人考虑和奉献,懂得了爱。 在各种各样的苦难下,贫穷、干旱、蝗灾,人们仍然努力活着。我想,曹文轩想歌颂的不是苦难、痛苦,而是人在种种痛苦之下,所拥有的风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