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怎么来的?是偶然产生的天外来物吗?是幸运儿才能堕入的“情网”吗?还是有心人的努力付出?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就是可学习的,有方法的。他说:“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学会这门艺术需要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
人生来就是一座座孤岛,人和人之间就是靠爱来联系。一个没有爱的社会,每个人就会如无根的蓬草一般随风飘散。爱就是构建起整个社会的桥梁。
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我们需要爱。每个人生来接触到的第一种爱就是母爱,母亲会为我们提供食物、温暖和安全感。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走出母亲的怀抱,他需要从“被人爱”走向“爱别人”的阶段。
弗洛姆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爱。他说:“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但父爱不是无条件的,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分析的原因。他说:“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亲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因此,父母的任务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认为:“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成熟的人就是能够不生活在父母阴影下的人,他即达到了母亲的高度,也达到了父亲的高度,即发展了母亲的良知,也发展了父亲的良知。
爱的种类分为很多种,书中作者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深爱。这一部分我理解得不多,也只能浅浅谈谈我从中学到的知识。
博爱是一切爱的基础,这里的博爱指的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对所有人或许有些太过严格,毕竟我们不是圣人,能平等地对待众人,在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偏见。
作者指出:“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自己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自爱就是爱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那他也是一个不会爱别人的人。自爱不是自私,也不是忘我。爱的标准之一就是“给”与“得”。自私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而“忘我”的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而活。一些为了孩子生活却把自己的身体累垮的父母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孩子爱的回报,反而成为孩子的累赘,他们不懂得自爱,过度地为孩子着想,结果自己却身体疲惫。
作者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善于爱人,那么他也爱自己,如果一个人仅仅爱自己,那么他根本不能爱别人。”
爱,不是没有他就痛苦的死去活来,也不是为了他能够献出自己的一切,不是今天把你找来,明天就把你抛在一旁。“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是不同的。前者是falling in love,后者是being in love。爱是为了能够让人更全面的发展,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