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书。看这本书的经历也和欣赏马勒一样,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是一本音乐方面的专著,但对我这个业余的音乐门外汉还是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看的书。前段时间因偶然的机会买了本诺曼·莱布雷希特的《为什么是马勒》,看完后才又翻这本我孩子十几年前买的书。一开始有点费力,但一边听一边看,慢慢便渐入佳境。除了第一部分《孕育马勒的时代》有些上个世纪国内作品特有的痕迹之外(但还能接受),整体感觉还都不错。遗憾的是少了马勒第四、第七交响曲的解析,第六也只能算几笔代过。
感受马勒需要一个过程。我第一次接触马勒是2016年,当时要听一场马勒的音乐会,在家先几次试听。但除了觉得沉重、不“和谐”外,就是对马勒是“森林的搜集者”有印象,总之感觉马勒怪怪的。看这本书可以走一些欣赏马勒的捷径,也正是这本书,我才能耐住性子似懂非懂地把马勒的交响曲粗粗欣赏了一遍。
马勒的美在“高处”。听马勒,在经历了沉重、忧郁、悲伤之后,慢慢理解马勒的音乐是如何探索人生的,是如何诠释“生与死”的。对我来说,这是个太大的难题。所以我想说,我对马勒的感受是“崇高”,但却是“高处不胜寒”。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马勒所说的“我的时代”,但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最近几年,我的孩子及其同学,还有一些朋友都在听马勒,我很纳闷。看了李秀军这本书,听了马勒,虽只是一知半解,但我还是很担心。我觉得,还是让马勒的美就在“高处”吧。如果像我等社会底层的大众也都沉醉在马勒关于“生与死”的乐曲中,那会不会是一场巨大的、真正的“马六”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