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于1934年出生在英国,与马季先生同年。作者在本文中通过描述尼基·哈弗林格早年的经历展开故事。尼基·哈弗林格在5岁时父亲离家出走,6岁时母亲因酗酒离开,成为一个弃养的小孩。尽管当时这类情况会被称为“租孩儿”,但是在上中学时,尼基·哈弗林格被国家选中进入了位于“塔诺威”的集中式学校。该学校旨在培养智力超群的人,组成国家智囊影响政策制定(主要针对大规模核武器使用布局)。在该学校中,尼基不仅在很小的时候接触到了网络,还从事着人类优生学的各类实验。然而,尼基目睹了一个被视为“实验品”的残疾姑娘后决定逃离该学校。 故事主要围绕尼基早年的逃亡生活展开。 首先,他扮演了一个神父的角色。作者通过Delphi问卷和赌博来描绘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美国人民生活的空虚和迷茫,以及电话网在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方面的功能。 然后,他又扮演了一个浪荡子桑迪的身份,进入了大地-深空公司。然而,在正式入职时,一个也在塔诺威毕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吓到了他,所以他再次改变了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女主角凯特,并被她带到了“险境镇”。这个镇子在作者心目中如同桃花源,因为它的能源消耗低,并且拥有丰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因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然而,由于尼基的行踪暴露,险境镇遭到了军事打击,尼基被捕。在险境镇期间,尼基释放了一个“蠕虫”(电子病毒的一种)。 之后,尼基被带到了审讯室,那里有弗里曼。他们进行了很多隐晦的对话,难以确定它们反映了哪些问题,但主要是尼基拒绝被社会同化的陈词滥调。当弗里曼发现无法说服尼基时,他带来了凯特。但是后来弗里曼出了差错,放了尼基,尼基救了凯特并夺回了险境镇。 尼基释放的蠕虫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混乱,政府想通过核打击摧毁险境镇,但尼基最后时刻通过蠕虫阻止了核打击。故事在此结束。 由于是早期写作,书中对于个人计算机的展开显得有点过时。这里提到了“电报”来绕过监控。另外,书中虚构了美国的“湾区大地震”,作者明确指出它对应的是真实的“里斯本大地震”。 除此之外,本书中的说教太多了。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本书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看完之后很难确定这个主张到底是什么。险境镇实际上是建立在庞大的基础用户之上。总的来说就是典型的小知识分子观点,既悲天悯人,又一毛不拔,有点无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