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局,又一次颠覆了我对文学作品所持有的刻板印象。
它就像水流一般,哪怕到了你能看到的最远处,依然向前流淌着,如生活,又超脱于生活本身。
在《欢乐与忧伤3》“忧伤的复活节”中,我们看到了女继承人的到来。似乎可以给原来卡洛斯和卡耶塔诺简单的二元对立制造出一种三角的可能性。但很可惜,她的目的很单纯,拿钱,走人,去演出,成名。尽管这里人人都喜欢她,但她却不会为任何一个人留下。她不是可爱的,却是真实的。想要能拿到的所有,也因此我们有了机会跟着她打开那遗嘱之后的附件,但很可惜,她犹豫了,所以这,又成了迷。
我以为凡事到最后总会有一个交待,是我局限了。她走了,镇子上的生活继续,我猜想着卡洛斯和卡耶塔诺是否会联手,救后者的造船厂也可以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但是这个理由是资本家一直在用的,怎么讲都有理。或者是克拉拉的崛起,成为另一个玛丽亚娜。但她其实只是想生活得更好一点,虽然有能力却被禁锢在镇子里,卡洛斯给了她一种激励,但并没有继续开发。可是最后,当我们看到结局的时候,不禁唏嘘,生活本来就是生活,只是我们总抱有幻想,对他人,也对自我。
但是,故事只是一个故事,故事之外的蔓延,却是我们要深思的。他们分别又代表了什么呢?别忘了,在书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西班牙的现状,甚至最后说,镇子永远不会改变,明显是一种失意下的反语。克拉拉,不止一次,被卡洛斯命名为“良知”,尽管几乎除了他之外,也只有克拉拉的洗衣女同伴,对她释出善意。连至亲的哥哥姐姐,都只把她在需要时引经据典,在得逞后转过头去,最后,这“良知”,被强/暴了,众人仍当成一个乐子看。
我最期待的男主人公卡洛斯,在性情上还不如敢爱敢恨的表匠可爱,但他虽然不能讨好我们读者,却也真实地诠释了一种虽然能看清楚一切但依旧做一个看客的精英群体。他们以为不参与就会保持“和平”,针对个体他们都有深度的审视,所谓的精神分析,但是较于自身却又捆住手脚,保持着享乐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太大的追求,再追寻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弹一手好的钢琴也是为了别人的表演。但他至少相比较胡安,略好一些。胡安则是这个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他想要改变,最大的动因却是为了表达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当他在A面无所作为时,很容易就投入到B面的怀抱。
最可叹的是,他不知自,他永远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所以他在乎声誉,但在关键时刻又叛逃,并为了钟情的女子而欺骗老友。自以为是,一边挥霍,一边压榨妹妹,并把一切说的冠冕堂皇。他是个懦夫,但又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所谓的理想主义者,也只是活在自己的理想里。
还有新当上议员的利诺先生,当属于投机者,却也勇于打破一种平衡,虽然私下也收了不知谁的好处,但也毕竟给渔民们争得了一点利益。只是没想到,他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导致“霸/权”最终践踏了“良知”。
而烧毁教堂的巴尔多梅罗先生,把“罪”最终给消解掉了,大家之后喜气洋洋,认为所有的错,都可以被原谅,不必再去看一双有压力的上帝之眼,而是努力趋于一种表象平和,幻想着自己仍萌着福荫,假装看不到浪潮已到来。
是的,当卡洛斯回到镇上之前,潮汐就开始了,而当他走了之后,浪并没有结束。在一个需要假慈悲的信仰、需要霸/权者的管辖、需要伪平衡的守护的小镇,注定要像鸵鸟一般,把头埋在土里,于是听不见风声。
唉,看作者在书的最后写下的那般“村民的口吻”,太能感受到他的忧伤…猛回头,小镇仍在,四处都是,选择清醒还是糊涂,可真不是容易的事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