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语
1432字
昨天看到一个真实的事件,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高中女生不堪重负想要跳桥轻生。
十万火急间,消防员赶来营救,并成功救下了女生。
这时候,女孩的父母也赶到了现场。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们的神情除了慌乱满是愤怒。
父亲更是冲上来就给了女孩一巴掌,嘴里念叨的满是数落,没有半点理解和心疼。
其他人看在眼里,很是震惊,却也无可奈何。
女孩最终和父母回了家。
然而,到了晚上,女孩又从自家阳台跳了下去。
这一次,她没有被救回来。
白天好不容易被救回的生命,被父母一个巴掌,又送走了。
看到这里,不免让人唏嘘。
父母不爱孩子吗?我相信一定不是。
可是,他们也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孩子的死亡。
其实,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人格”。
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在最新著作《完整人格的塑造》中写道:
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如果心理健康,能以尊重孩子的方式正确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有很大可能成长为独立、健康的人。
反之,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则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心理成熟,意味着能够客观地进行思考,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也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成熟的父母,在养育子女时,会以“尊重”为前提。
不仅尊重孩子的意愿、喜好和习惯。
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创造物或是所有物。
他是不同于父母的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不必强求他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要允许、接受他和我们不一样。
而心理不成熟的父母,总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需要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完全服从自己的意愿。
好像只有这样,他们的内心才会得到满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仿佛被套上了一个模具。
在成长的过程中处处受限,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无法成长出自己的模样。
幸运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时未完成的心理成长,可能在成年时依旧对人产生影响。
很多时候,在亲子关系中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成年后,也会希望在婚姻关系中得到补偿。
童年缺爱的人,成年后也同样渴望被爱,一生都在寻找爱。
童年缺乏认可的人,一生都在期许得到他人的认可。
无法反抗母亲的绝对权威,成年后,也会把这种“反抗”投放到婚姻关系中。
这是一种心理补偿,也是寻求人格完整的方式。
未被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心里的那一块黑洞就被照亮了。
很多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一句“感谢”。
很多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成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
作者写道:
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学会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能够去除从他人内摄到自身的人格特征时,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人格完整的人,不必在别人完全服从于他们的时候,才会感觉良好,因为他们有着稳定的自我价值,他们的自尊不取决于你的顺从。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关系才能依赖且独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真实的自己。
找到真实的自己,就是人格完整的过程。
正如蒙田所言: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知道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完整人格的塑造》
[英]安东尼·斯托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