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社会学经典的一部作品,记录了当时乡域政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而且经过20年的时间,它仍然对现实有相当充分的解释。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书中所选的小镇可能就在我所在的乡镇周边,所以对于“苕”“媒”“通”“斗狠”等土话很熟悉。因此,我可以通过直观感受去判断这本书对乡域政治的阐释是否到位。应该说,除了家庭邻里这些私域的事情,书中涉及了农村中任何算得上大事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关于农业税征收的篇章尤其精彩,通过纪实文学般的描写,展示了农业税被取消的原因,除了国家层面的考虑和决策外,还揭示了基层征收的巨大成本和现实的“悖论”。
当然,由于本书的主题和观察角度,不可避免地以乡村干部而非普通农民为主要阐述对象。书中相当一部分是干部在场合上的言行,以及他们私下向作者展示符合自己身份的言行的阐释部分。这些所谓的“言外之意”和作者的观察和理论思考,恰恰是本书最有价值的方面。乡村生活中的博弈司空见惯,但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或外来者来说,缺乏像老罗和老洪这样的“阐释者”去深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做的逻辑,也缺乏乡村干部私底下真实看法的了解,更缺乏第三方的实时观察和分析。
吴毅教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进行深度研究,根据我看到的笔记索引,至少有2000多页,这样才能对整个故事和不同事件有深入而精彩的呈现。当我还是记者的时候,也涉及了不少农村题材,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些惭愧,由于认知水平和稿件时限的限制,无法深入和全面了解。如果要反思的话,就像书中所批评的,当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容易以泛道德化的同情心表达对底层群众的怜悯,而如果站在干部这方面,又容易看到“弱政——刁民”这样的互动模式,而忽略了所谓“刁民”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评价标签,在利益冲突中容易陷入机械的角色。
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小说,这也是作者追求的效果,他有意识地借鉴了《金翼》《叫魂》《王氏之死》等“叙事”性作品的学术传统,通过“讲故事”的策略来承载更宏大的学术关怀。人类学和民族志叙事文本的引入以及强调“地方性知识”视角,无疑有助于解决结构功能主义在处理理论和实地经验关系时所遇到的矛盾。现在历史学界也在关注大历史上的君王将相以及微观历史上的普通人,我非常喜欢这种微观层面的叙事,阅读时也更偏爱这类作品,比如罗新的《漫长的余生》等关于普通人的历史作品。《小镇喧嚣》当然不是那些被黑暗所吞噬的萤火虫,而是可感知、可类比、可记忆的“麻雀”,以普通读者的眼光、基于日常经验的认知,去窥见隐藏在背后的逻辑和机制。这本书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很久,但我终究读得有些晚了。
然而,就像小镇的核心工作随着上级的变动而改变一样,微观层面的变化如水中的涟漪,也会随着宏大叙事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年我很少回老家,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但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老家所在的街道就像书中的“小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开发的不断接近,种房风气早已兴起,并且一些街溜子通过接手公共工程逐渐成为社会精英,但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其中一些人又回到了农村。随着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乡镇的公共服务责任显然也在增加,期间还发生了一些城市中不太常见的事情。此外,人口外流,特别是为了子女教育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已经变得很普遍。事实上,我很期待续作的出现,帮助我们理解这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