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观念,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范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并影响我们的选择。美国当代杰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就研究员托马斯·索维尔在他的新书《观念的冲突》中提出“一切的争论归根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观念的冲突。”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行为,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观念。
观念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观念”一种是“无限的观念”,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有限的观念”认为人的本性或者本能是难以改变的,人们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大家是自私的,即便是会有牺牲,也一定是小小的牺牲将来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亚当·斯密所设想的有限性下,人可以被诱导为他人创造利益,其原因最终归结为自我利益。而那些存在的经济和社会的功能,则是为了激励大家更好地做自己的事情。“人们完成工作的动力是激励,而非天性。”
而“无限的观念”则是认为人的理解了和天性能够有目的地创造社会公益。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别人的需求比我们的需求更重要,以一份想要帮助别人的心情做事,而不是事事都先想到自己。关于“激励”,“无限的观念”代表人物葛德文提出“现存的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推动社会的发展,但长期来看,这种激励制度只会促使人们变得更加自私。”
“人人生而平等”我们也一直在为平等而努力,而持有限观念和无限观念的人们却用不同的概念对平等进行了理解。有限的观念一方认为平等是指程序平等,是指我们每个人需要遵守同样的法律,享受同样的资源和机会。持无限的观念的一方则是认为结果是平等的,把同样的标准套用到那些有着截然不同的财富、教育背景,或是过去有着不同机会和文化取向的人身上,就是在否定平等的意义。无限的观念认为“最后每个人是平等的”。
赞同无限观念的人中有一个叫“爱德华·贝拉米”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你是怎么成为这些知识和机器的拥有者的,哪个代表了你所贡献的产品的价值?你继承了它,不是吗?并且,不是他们——那些被你驱逐的不幸的残缺的兄弟,和你联合继承、共同继承的吗?”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周国平在《当我学会独处》一书中:“上帝掷骰子,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是同样地无助,阅历和思考使我懂得了谦卑,懂得了天下一切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造化的恶作剧中,他们是我的替身,他们就是我,他们在替我受苦,他们受苦就是我受苦。”带着这句话,如果我们把自己投射在每一个人身上,我们就能理解别人,就能共情别人,当别人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许我们就先会先考虑别人了。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有些观念又会周而复始的出现,我们选择相信什么,我们坚守什么,不仅要考虑当下的环境和问题,也要考虑更长远的未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