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双雪涛的代表作,双雪涛和郑执、班宇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他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东北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很详实的描写。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最后的跋《我的师承》中的教育问题。他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和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几个人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个是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在他一年级刚刚会写几个字时,送了他一个又大又厚的笔记本,让他写一句话就行,他写下了“我今天上学了”,然后写下日期,学字不会写,还用拼音代替的。她的妈妈并没有对他有太多的要求,比如说必须写20个字之类的话语,没有对他的写作多加限制。也没有因为他写的过于简单而苛责他。他感觉父母虽然只是初中文化,但是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似乎他多认识一个字都让他们鼓舞。
第二个是他的小学的班主任金老师。金老师极喜欢文学,有时在自习课会在黑板上写上唐诗宋词,谁背好了就可以出去疯跑。作者说我家境不好,爱慕虚荣,每次都背的很快,这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让他把日记给她看,一旦要给人看,日记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多了不少涂改,努力写出完整的段落。她鼓励我,当众表扬我,把我写的小作文给別的老师炫耀,此举导致了我的虚荣心进一步贪婪,攒下饭钱买了不少作文选,看见名人名言就记下,憋着劲在作文里用。这就是老师的正向鼓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
第三个人是他的父亲。父亲看书很多,什么书都看,这是他下乡时养成的毛病。他很少表扬我,但心情不错时,便给我讲故事,没头没尾,冬天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挡着风蹬车,讲着故事,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妙处。受父亲的影响,作者很小的时候就办了图书馆的图书卡,看了大量的书。这里就可以看到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了。
第四个人是初中的语文老师。由于作者看了大量的书,写的作文就不太符合常规的考试了。这个老师将作者大骂,说他不知所云,这么写中考肯定落榜。作者心灰意冷,并且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迷茫了。这时父亲带给他的读书的爱好就显现出作用来了。作者并没有受到打击而一阕不振,而是去图书馆看了大量的书。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的打击可能变成日后前进的动力。双雪涛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了大量的输入,为日后的输出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五个人是高中的语文王老师。王老师极有文学才能,而且讲课从不拘泥,信手拈来,似乎脑中自带索引。高中的第一篇作文老师没有限定,但题目必须是两个字。作者由于外公刚刚过世,写的作文题目是《生死》。满分是60分,王老师给作者的份数是64分。这时作者的感受是:“那是一只温柔有力的手,把我救起,我努力想写的更好。”作者和大量的作家学习,学他们的揉捏语言,结构意境,学他们怎么上接传统,外学西人,自明道路。这都是为了报答王老师的知遇之恩。
最后作者说对于文学之爱,我是那两个语文老师的徒弟,文学即是生活,无关身份,只是自洁和精神跋涉。对于文学中之正直和宽忍,我是父母的儿子,写下一行字,便对其负责,下了一盘棋炒了一盘菜,便对其珍视,感念生活厚爱,请大家看看尝尝。
我们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路上能遇到这两位赏识自己孩子的老师,但我们完全可以像双雪涛的父母那样,给孩子一个本子,让他随便写写,不苛责;自己热爱读书,并给孩子讲讲自己在书中看到的故事,而不是强制要求孩子必须每天阅读1个小时。我们不能保证让每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孩子最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每个热爱阅读,并能写下自己感受的人,一定会很容易进行自洽,和人生和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