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结构和能动性”之间的关联出发,阐述了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完成大学教育后的出路分化。
作者将读大学抽象为三个过程:“资本化过程——投入过程——价值选择过程”,分别对应“入学前——读书中——就业时”的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作者援引了“布迪厄文化资本——汀托和Kuh的投入/融入理论——文化-行动二元路径”三种理论,用以解释结构和个人能动性在读大学期间的运作方式,进而产生的大学生的不同出路。
1⃣️入学前 受到家庭经济背景(阶层)的影响。在社会出身和基础教育两个层面,把学生培养成了“目标掌控型”(家境更好)和“直觉依赖型”(家境不好)两种典型风格。(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分布在这个连续统当中,这是抽象出来的两个极端)
2⃣️就读时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有学业投入(成绩),也有社会性投入(社交),那么目标掌控者和直觉依赖者会有不同的投入模式。同时,大学不乏从直觉依赖者向目标掌控者转变的大学生。
3⃣️择业时 在政府-市场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受工具理性和价值信念双重影响。
(1)工具理性指的是目标-手段行动力,即是目标掌控模式还是直觉依赖模式。作者强调,工具理性是受阶层影响的,是阶层习性的产物。
(2)价值信念指的是学生“文化工具箱”当中关于“工作意义”的文化观念图式。
目前主流的工作意义观念图式有三种,分别围绕“家\国\市场”展开:
A家本位的传统观念:为地位保障/家庭责任而工作 B崇高追求的学校话语:为家国理想/社会价值而工作 C消费社会的新潮理念:为个体趣味/自我表达而工作
依据学生是否有明确的观念图式,形成了信念价值驱动力高和信念价值驱动力低两类。
最终,依据信念价值驱动力(高\低)和目标手段行动力模式(目标掌控\直觉依赖)形成了2✖️2的四种学生类型。
类型一:自主驱动者 目标掌控模式&价值驱动力高(世俗意义最成功)
类型二:机会主义者 目标掌控者&价值驱动力低(得到经济回报高的工作)
类型三:价值归顺者 直觉依赖者&价值驱动力高(很可能根据时代号召进入了体制内)
类型四:迷失无从者 直觉依赖者&价值驱动力低(很迷茫的人)
附: 类型一和类型二多为阶层⬆️ 类型三和类型四多为阶层⬇️
以上,用作备忘。并且说明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