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人一样,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本书,只知道有一部电影。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我早就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偶然的机会,我反而先读到了这本原著。
关于殡葬业,我并不是一无所知。之前我看过从业人员的心得分享,也看过有关这个行业暴利的分析。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殡葬业,但它毕竟还是小众行业,类似的题材仍然可以被称为“猎奇”。因此,对于这本名叫“奥斯卡得奖电影原著”的书,我非常期待。
一、那些“不可说”
在这本书的前几章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从业以来受到的各种歧视,有来自亲人的,也有来自妻子的。
对于殡葬从业者“不可说”的事情,其实可以扩展到对“死亡”的不可说。我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家人面前提到“死亡”,立刻会被制止并被告诫“你怎么说话这么不吉利!”生为吉,死为不吉。生产为红,死亡为白。对于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人生阶段来说,这是有些不公平的。
对于“死亡”的不可说,不如说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那片未知的领域还伴随着无法改变的无能为力,这是人类终于败给自然的最好证明。害怕、抵触、厌恶,这都是正常的反应。
二、死亡教育的缺失
一个女人遭遇车祸身亡,葬礼上,小女孩对着合目的母亲发出天真的声音:“妈妈怎么还没睡醒呀?”书中的这个细节让我几乎落泪。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我的妹妹也是这样,对着病床上的婶婶像往常一样喊着“妈妈”。这些无法得到回应的呼喊只能得到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妈妈去了另一个地方”、“妈妈以后会回来的”、“等你长大,妈妈就回来了”……想到这里,我忍不住产生疑惑:为什么大人们宁愿编造善意的谎言,也不愿意坦率地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
近年来,“死亡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人们必须与孩子们正视死亡,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死亡,牢记生命的意义。不过,在我看来,很多大人也需要接受一场死亡教育。
三、如何有尊严地死去
一个病人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但在病人死后,大学研究员上门被家属赶出,遗体捐赠协议因家属不愿意遗体被“破坏”而作废。这可能是遗体捐赠事业共有的困境。然而,在人失去感知和表达意愿的时候,家属的求生欲望会让他们一次次签署协议,请求医院为他们的亲人延命,直至人的身体被插满针管,最终被送到作者那里几乎全身受伤。
两种情况相比,可悲可叹。如何确保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能享有人权,保持尊严,这是每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老龄化加速的时代。
这本书更多地记录了作者从业时的感悟,情节不是特别强烈,后半部分有很多佛教理念让我觉得晦涩难懂。此外,作者以男性视角写女性角色让我感到不适。我能理解在遭受歧视后,得到前女友的尊重让作者感到欣慰。但是,一定要强调前女友的眼睛有多美吗?虽然作者一直在谈论妻子不支持他,如何打击他。然而,经营不善导致财政困境,却还能结婚并生孩子。生下孩子后,还对妻子“画饼”,继续追逐自己的文学梦。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作者暗指责妻子的言辞,我不禁在心里苦笑。实话实说,我在作者的文笔中没有看出他的才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